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教育从回到餐桌开始


  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了。与一位父亲交流,他说即使自己和家人一起吃饭,吃饭的情景也是"各自为政"——妻子一个人边看电视边吃饭,丈夫一边刷手机忙业务一边吃饭,儿子就坐在电脑前一边游戏一边吃饭。
  饮食是一种文化,餐桌上也同样有教育文化。中国传统的饭桌礼仪是长幼有序,饭菜上桌,长者不动筷,幼者是不能开吃的;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不能吧嗒嘴、不能拿筷子敲碗……一系列的规矩在其中。西方的家庭在聚餐时同样是各坐其位,祈祷祝福,细嚼慢咽。吃饭应该有一种仪式感,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规则意识、敬畏意识,餐桌上的这些细节就是绝好的教育机会。我一直以为一个有自控力的孩子一定懂得如何在餐桌上得体地用餐。如果我们一日三餐坚持和睦而有序的餐桌文化,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吃饭是形式,通过这种载体实现文化影响才是根本。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这本身就会凝聚家人的关系,增强彼此的沟通交流。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到儿女在餐桌上谈谈工作,聊聊近况,一旦有特殊情况家人也能够给予宽慰。餐桌是匆忙社会中的一处亲情岗,离开餐桌去工作去学习的时候,总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常回家看看的意义不仅是让家长放心,更是让自己再次拥有出发的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较早学会自主吃饭对其影响长远。对于较小的孩子有的家长总担心他们吃不饱,整天追着喊着喂饭,这样孩子吃饭都成为一种被动。长时间被动饮食的儿童会任性、叛逆。同大人一样,谁也不愿意整天被别人主宰自己的生活,那些硬塞给的食物在厌烦的情绪下也是很难消化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请上餐桌,让他感受成人吃饭的规矩,饭量由其自主掌握,家长只是给予必要的帮助。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形成自主自立的个性品质。对于那些一开始就吵闹的儿童,需要用惩戒的方式予以提醒——吃饭的时间如果不吃饱,其他时间不会再提供食物。经过几次,儿童自然就能形成自主意识,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餐桌上给儿童讲大道理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餐桌不是批判台,也不是论道场。过于激烈的教育情景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回到餐桌上,或者干脆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渠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喜欢训导,形成了亲子障碍。所以,在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父母要避免语言暴力,尽量柔和温暖,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心。一定意义上,一起吃饭是要给孩子正能量。
  在就餐活动中,儿童要参与其中,成为小助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摆放桌椅,邀请家人,盛饭端饭,照顾他人……就餐过程蕴藏大量的教育契机,家长要引导示范,让孩子有参与家庭劳动的兴趣与爱好。一个懂得干家务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受到伙伴的喜欢,拥有美好的爱情与生活。有的孩子爱上厨房,懂得生活;有的孩子体贴入微,学会关心;有的孩子行动干练,勇担责任。说餐桌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一点也不为过。
  在科技元素影响生活的今天,家庭成员聚餐的时候应该暂时搁置电子产品。可以划定一个时间段,来保证沟通的质量。
  作为家长,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安静地回到餐桌,那么明天孩子也许会越走越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对你没有拥抱没有问候,整天不着家,成为身边的陌生人,请不要责怪孩子,因为他们从小就失去了与家人聚餐、与家人亲密的机会。
网站目录投稿:香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