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大堂神父》成书于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斯科夫的代表作。该书为我们展现了俄国神职人员的日常生活,并塑造了"义人"即主人公萨韦利。本文通过分析萨韦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其真实欲望的表达,旨在对萨韦利这一人物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关键词】《大堂神父》;萨韦利;义人 列斯科夫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批评家,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同代人。19世纪60年代俄国民主派、激进派等派系斗争尤为激烈,作家、杂志之间的论战也一直持续。在这种背景下,没有一个作家能获得完全的好评。这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文学的一颗遗珠——列斯科夫。在今天他的经典作家地位毋庸置疑,但也未能长久地在教科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位被俄国人公认俄国作家中最俄国化的一位,他对真实俄国人民有着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认识"。 《大堂神父》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斯科夫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19世纪俄国外省小城神职人员的日常生活,填补了俄罗斯文学在这一题材的空缺。作品中文体结构十分巧妙,充斥大量民间俗语、谚语以及多次引用圣经。列斯科夫创作了"义人小说"系列,打造了俄罗斯文学一座"义人"形象画廊书中主人公大司祭萨韦利·图别罗佐夫是个典型的义人形象。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的第五章是著名的"图别罗佐夫大司祭的蓝皮历书"。该章以日记形式完成,真实地记录了大司祭从1832年至1865年的心路历程。从萨韦利的独白中,可以真实的近距离的直触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受大主教的任命前往旧城抵制分裂教派,在旧城,萨韦利想出种种办法抵制分裂派教徒,例如上呈报告,申请在复活节与分裂派教徒辩论,却遭到宗教法庭秘书的无情侮辱与嘲笑。同时,他十分关心神职人员的日常生活。看到神职人员工资微薄、生活贫苦的状况,屡次上报却都无功而返;在省长面前控诉"地主在安息日甚至是在十二节日还要农民做工"反而遭到训斥;有感于穷苦人皮宗斯基收养孤儿并将其抚养长大的善心,在主变容节那天心血来潮当众赞美了皮宗斯基的美好德行,却因即兴布道而受到惩罚。市长、省长办公厅主任、宗教法庭秘书……这些人都是萨韦利神父在实现自己宗教理念道路上的拦路虎。萨韦利神父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神职人员的穷苦生活,希望改善农民被压迫的现状,能真正的在俄国宣扬基督精神,可一次次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为了让妻子穿的体面些,走访所有分裂派教徒并接受了他们的布施。"我不再斗争,不惹别人,也无人惹我。俗话说:"陡山累死瘦马",以卵击石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二、真实欲望的表达 《大堂神父》中的大司祭萨韦利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有欲望的人。在第五章"图别罗佐夫大司祭的蓝皮历书"中,萨韦利会因为有人告状其"未擎十字架走访分裂派教徒"一事而"委屈得落泪,以至于放声大哭"。于是在回来的路上,后悔自己没有进高等神学院。"如果进了高等神学院,在过些年就可以当上修士大司祭、主教,坐轿式马车,任我发号施令而无须听命于人"。这体现了萨韦利的虚荣心。此外,还有对身份地位的欲望。地主普洛多马索夫送给大司祭萨韦利和司祭扎哈里亚一模一样的拄杖,助祭阿希拉也得到了几乎一样的拄杖,大司祭心里会生气并找借口将拄杖带去省城,在拄杖上做记号加以区分,以显示自己的大司祭地位。其中,贵夫人玛尔法·安德列夫娜·普罗多马索娃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在与她谈话时,萨韦利发现普罗多马索娃总是对一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她宣称人是孤独的,哪怕有妻子有儿女,可灵魂深处人依旧是孤独的。这一点在后来萨韦利神父得到了印证。此外,她强调偶然性,比如拿破仑进攻俄国,是上帝和严寒的功劳。她的言论对神父今后的行为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堂神父》一书中,除了大司祭萨韦利这一经典义人形象之外,还塑造了旧城中的各色人物。比如有着哥萨克血统的助祭阿希拉,他像孩子般洒脱,对大司祭萨韦利忠心耿耿;性情温和,中规中矩,"平和与柔顺的化身"的司祭扎哈里亚;历经伊丽莎白、彼得、叶卡捷琳娜、保罗、亚历山大五个朝代,见识不少大风大浪的贵夫人玛尔法·安德列夫娜·普罗多马索娃;一心向上爬而不择手段的小人捷尔莫谢索夫……这些生动的形象构成了旧城人民的生活百态。"在俄罗斯上层社会宗教信仰危机的年代展现以正教信仰为根基的俄罗斯民族意识、挖掘俄罗斯人的宗教心理和民族性格、表現信仰和不信仰就构成了列斯科夫整体创作的基本主题"。总之,大司祭萨韦利有着诚实正直的灵魂,坚守道德底线,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虚荣心,对自身地位重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神职人员。 【参考文献】 [1] [俄]列斯科夫.大堂神父[M].陈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2] [俄]德·斯·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下卷[M].刘文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