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眼里,华为都是一家看不懂的企业。 第一次和华为的"亲密"接触,源于21年前一次失败的投标。作为麦肯锡的一员,我参与了华为管理咨询项目的竞标。彼时的麦肯锡在中国已经如日中天,算得上是管理咨询界的"教父"。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极度重视,汇集了很多国际合伙人,熬了好多个通宵,写出了一本厚厚的标书。说实话,我们很少在某个项目开始之前就做如此巨大的投入,尤其是面对当时规模只有几十亿元的一家企业。但未曾想到的是,我们最后却输给了跨界"打劫"的IBM公司。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正是在IBM的帮助下,华为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我那时很迷惑,为什么华为不选择我们这类世界顶级的专业咨询公司,而是找了一家IT类的咨询企业?华为的管理视角到底是什么呢? 之后,我又接触了很多华为的同学,他们既让我惊喜也让我迷惑。我们曾经招聘来一位前华为人,他是以我助理的身份入职的。本来以为这位"理科生"能带给我们很多业务流程的套路,结果我却发现,我们最大的收获竟是企业组织的核心管理哲学,包括很多闪烁着华为智慧的金句,例如,"我们呼唤雷锋,但绝不让雷锋吃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同样突出"。這改变了我对华为是一家"硬"企业的认知,并隐约感觉到,华为真正伟大的是"软"实力,是对组织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但是我依然存疑,华为的高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背景,只讲哲学道理肯定不管用,任正非先生是如何让他们从骨子里由"硬"变"软"的呢? 上个月,我终于找到了深度探秘的机会。我在湖畔大学抢到了吴老师的课,关掉手机,踏踏实实地听了两天。说实话,这两天可以说是我2019年最痛苦的两天。对照华为的做法,我们的很多动作都错得离谱。吴老师的课让我如芒在背,每一分钟都坐立不安,但同时又"酣畅淋漓"——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变!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一定要看远的地方,做难的事情,找正确的人。"地心引力"会作用于所有人,会不断把我们向下拉,让我们淹没于尘土中。华为的管理机制虽然很难,却可以让我们有活下去的资格和勇气。 在我接触的中国企业中,人才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正如吴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讲的:"无论是正在崛起的新生代企业还是转型之中的传统企业,在人的管理上都是良策不多,能力有限。"吴老师又将人才管理问题引发的后果简单归纳为"六不","引不进、选不准、用不好、长不快、调不动、送不走。人的问题无法解决,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本书里,吴老师将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娓娓道来。例如,如何通过"精准画像+ 有效比对"来大幅提升人才甄选的准确率,如何通过训战结合的"全真教"来加速培养关键性人才,如何通过"获取分享制"来激发员工的长期动力,如何通过"七步连环"来打造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如何通过"三板斧"来构建强大的组织文化,等等。 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市场上其他写华为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以致用"。书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场景化案例,让读者既能学到方法论,更能理解该方法的适用背景和限制条件,不至于落入"照猫画虎"的窘境。 现在看来,华为并不神秘,吴老师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我们揭开了华为组织能力建设的面纱。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华为团队建设和人才管理的核心要点。书中的很多方法,是创业者、企业家和管理者都可以借鉴的。哪怕你只看懂书中的一小部分,只要你实践到底,都会让你的企业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