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电视剧《精忠报国》剧照
  一
  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   战事非常顺利,不出数月,南宋便已收复汝城、商州等地。   朝中诸多老臣,无不热泪盈眶,激动异常,称岳飞此役,"十余年来所未曾有,良用欣快"。   岳飞也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收复河北失地。   但他的满腔热血,并未得到高宗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军百里。   又一次前功尽弃!   岳飞的心里,满是悲愤和痛惜,但他收复河山、一统中原的决心,依旧十分坚定: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气势磅礴,悲壮豪迈,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堪称千古绝唱。   此前五十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曾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羽扇纶巾"的周瑜,十分仰慕。   周瑜的确英俊儒雅,雄姿英发,被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千百年来,也是圈粉无数。但在文学方面,却几无建树,与岳飞相差甚远。   从这个角度看,周瑜有点像今天的流量小生,只有颜值,没有作品,上综艺可以,玩创作却不行。   岳飞就不同,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有"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等多篇经典词令,流传于世,在高手如林的南宋文坛,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他不是文武双全,而是文武双强。   岳飞生在南宋,该是朝廷之幸、民族之幸,只可惜他遇到的,是五千年才出一次的奇葩皇帝。   二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南汤阴。   小时候的岳飞,与同龄人相比,就非同寻常。   沉默寡语,却性格刚直,遇有不平事,便"意所欲言,不避祸福"。   天资敏悟,博闻强记,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   力大无比,十几岁时,就能"引弓三百斤",左右连射,百发百中。   父亲曾问他:"日后若为国家所用,你会以身报国吗?"   岳飞满脸正色:"只要父亲允许,孩儿何事不敢为!"   父亲很是欣慰:"有子如此,吾无忧矣!"   在父母的支持下,二十岁的岳飞,正式加入南宋军队,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入伍当年,他便主动请命,带兵平定相州内乱。后来又在滑州城南,以不足百人之力,击败数千金兵。到了曹州,他空手与金兵肉搏,竟逼得敌人撤军十里。   N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让岳飞声名鹊起,先后得到宗泽、张所等高级将领的赏识,很快便从一名小队长,成长为军中骁将。   1127年,东京开封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宣告灭亡。   数十天后,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   这位宋高宗,完美继承了徽宗的两大优点,爱艺术,爱逃跑。   南宋建国后,众多将领的抗金热情,高涨至沸腾,但骨子里的"恐金症",还是让高宗乱了方寸。   在奸臣汪伯彦、黄潜善的怂恿下,他决定放弃中原,逃往南方。   时任修武郎的岳飞,为此上书千言,恳请高宗趁着敌军倦怠松懈之时,御驾亲征,北上抗金:   彼方谓吾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   按理说,这应该是南宋北伐的一次良机,但满腔热血的岳飞,只得到了八个字的回应,"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然后被削去军籍,遣回故里。   罢为庶民的岳飞,依然关注着前线的战局,随时准备挺身而出。   三
  次年, 金军兵分三路,围攻开封。   岳飞听说后,随即赶往东京,再次投靠宗泽,与金兵决战于胙[zuò]城、官桥等地,外敌虽猛,却始终未能踏进汴梁半步。   四月,天气渐热,金人开始撤军。   宗泽连上数十道奏折,希望赵构早日回京,谋划北伐大业。   高宗却置若罔闻,依旧藏匿于江南,天天歌舞升平,还时不时地到各大景区,题题字,写写生,至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他从来都不关心。   年近七旬的宗泽,气到吐血,终至一病不起,含恨离世。   弥留之际,他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念念不忘的,仍是北伐抗金,在用尽全身力气,连呼三声"渡河"之后,才撒手西去。   宗泽病逝后,继任的杜充软弱无能,先是擅离开封,后又弃守建康,最后竟投奔金国,成了万人唾骂的降将。   岳飞不屑与之为伍,只得带领孤军,辛苦转战于后方。   在广德遭遇金兵,六战六捷后,他又前往宜兴,降服了作乱的叛军。   当地父老乡亲,对岳飞感激不尽,都将他的画像,供于家中,朝叩晚拜,称"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金兵占领建康后,一路向南,追杀逃亡于江浙沪的赵构,但赶到宁波时,高宗已经乘船出海。   金兀术大为恼火,一番疯狂地烧杀抢掠之后,才撤军北归,路经常州,正好遇上从宜兴赶来的岳飞。   短兵相接,岳家军四战四捷,金兵主力,全都逃往建康。   养尊处优的赵构,可能实在受不了海水太咸、乘船太颠,在听闻金兵受挫后,便诏令岳飞前往镇江,协同其他将领,伺机收复建康。   原来皇帝也想家啊。   岳飞接旨后,迅速驰往建康,在城南的清水亭,杀敌数千人,横尸六七里。   随后,又追至牛头山,与金兵决战,硬是把金兀术,打得心服口服。建康收复。   四
  不久,回到越州的赵构,便在临时行宫,接见岳飞,同时赏了不少兵器和财物。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岳飞的戎马生涯,开始迈入"黄金十年"。   1130年,他在常州与金兵苦战月余,擒获主帅、偏将七十余人,高宗异常兴奋,称其节义忠勇,无愧古人,甚至坦言,如今大宋步履维艰,若不是岳飞等人,他还能和谁一起,收复故土,挺进中原?   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来考量高宗的为人,赵构的这番热血之言,大家差点就信以为真。   1133年,岳飞先后平定吉州、虔州、袁州等地叛乱,高宗极为满意,除了"犒赏甚厚",还订制军旗一枚,御笔亲书"精忠岳飞",赐予岳家军。   在嘉奖岳飞的诏令中,赵构更是不吝褒扬之词,"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夜吠之不惊""江湖之间,尤所欣赖,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   一年后,三十二岁的岳飞,第一次领军北伐,成功收复襄阳六郡,被擢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   年底,金兵再犯中原,发兵庐州。赵构立刻诏令岳飞,"即日引道,兼程前来","夫非卿到,终不安心"。   很明显,在高宗看来,南宋的战场,一刻都离不开岳家军。   岳飞火速前往,不到一个月,便赶走金兵,"军声大振,庐州遂平"。   1135年,湖南有乱兵反宋,岳飞仅用八天时间,就消除了朝廷的心腹大患,高宗大喜,赞其"威名冠世,忠义济时,先声所临,人自信服""平积年啸聚之党,于旬朝指顾之间"。   这评语,已经盖过了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想象,当年的岳飞,该是何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五
  第二年,岳飞母亲病逝,请求解去官职,回乡守制。   但他刚回庐山,兵祸又起,朝廷连下数道诏书,强令岳飞回军,这才有了第二次北伐,汝城、商州等地,相继收复。   岳飞正想顺势北上,再打几场胜仗,无奈高宗不敢恋战,只得偃旗息鼓,退回鄂州。   金兀术得知宋廷撤军,以为东线无重兵把守,便再次举兵犯境,结果又被前来驰援的岳飞,打了一个落花流水。   虚惊一场的高宗,连忙派人犒劳军队,封赏岳飞,怒赞 "非我忠臣,莫雪大耻"。   1137年,岳飞升任太尉,一跃成为南宋高官。赵构不仅将数万精兵,划给岳家军,还当众告诉其他将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这应该是岳飞和赵构,关系最为亲近的时期。   岳飞当然不会错过良机,趁着天子高兴,他又上书朝廷,力主抗金:   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灵柩),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   这篇文字,很值得推敲。   没有您圣明天子,岳飞一介布衣,凭什么能在十年间,官至太尉?   这是他在感恩朝廷,感谢赵构的知遇之恩。   重点是,岳飞并没有提起"迎还二帝",只是将钦宗列为"天眷"之一。   这是在向高宗表态,整个南宋,您才是真龙天子。   岳飞最后还说,北伐功成之时,便是他解甲归田之日。   这是在消除高宗真正的"后顾之忧"。   不知道看了这封奏表,还会不会有人说,后来的岳飞,是死于"情商低"?   反正高宗阅后,那是相当高兴,亲笔御批"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还当面告诉岳飞,"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南宋所有兵将,除张俊、韩世忠外,全都交由岳飞调遣。   岳飞也热血澎湃,似乎看到不远的将来,宋军挥师北上、一统河山的画面。   六
  但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沿着一根直线前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掌舵的人,都会改变行程。   该秦桧上场了。   这个高宗身边最红的人,曾被俘金国多年,与金国几任首领的关系,都说不清、道不明。   他是南宋最坚决的主和派,坚称"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 。   哎呀,和平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唯有与金人南北分治,大宋方可太平。   这话说的,连赵构都听不下去了:"咋滴,朕就是北方人,也要受金国统领呗"?驳得秦桧一愣一愣,半晌没有反应。   如今,见高宗将兵马大权,都授予岳飞,秦桧深知,求和大计必然受阻,便和张浚(不是上文的张俊)一起面圣,说岳飞如果兵权独揽,势必功高震主,请求朝廷收回成命,以保天下安宁。   张浚也是抗金名将,他不反对北伐,只是对年轻的岳飞,独掌兵权,颇有想法。   行营左护军的首领,因治军不力被免后,张浚曾找来岳飞,商议主帅人选,提了三四个候选人,岳飞都觉得不满意,张浚很是恼火:"那看来非岳太尉不可了!"   岳飞当场就怼了回去:"都督问的是正事,我当然慎重作答,岳某岂是贪恋兵权之人!"   两人不欢而散,满肚子委屈的岳飞,索性递上辞呈,跑到庐山脚下,为亡母守灵。   高宗连派多位重臣,敦促岳飞回军,岳飞都以守丧为由,拒不听命。   不久,左护军的两个副将,带领四万宋军,并裹挟十万百姓,叛宋降金。张浚方知用人不当,"始悔不听岳飞之言",只得引咎辞职,罢官归田。   岳飞这才赶回军中,并移师江州,"日夜训阅""戮力练兵",随时准备出征。   但此时的金国,主和派的完颜昌开始掌权,1138年,他遣使南下,与大宋和谈,表示愿意归还河南之地,送回徽宗灵柩,释放赵构生母韦氏。   他们的条件是,南宋必须改称"江南",以后仅作为大金属国存在。   岳飞当然坚决反对,"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赵构却眉头紧锁,无比沉痛地说:"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   先帝的灵柩,迟个几年也无妨,只是韦太后年岁已高,朕朝思夜想,惟愿早日相见。所以朕宁愿委屈自己,希望尽快和谈成功。   好一个"屈己求和",赵构这番话,首先感动到的,就是丞相秦桧,他立马深情歌颂圣上:"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   就这样,君臣二人,愉快地做出了丧权辱国的决定。   随后,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南宋朝廷,跪拜于金人膝前,献上巨额赔款,并答应取消宋朝国号,年年纳贡。   和议达成后,赵构认为应该举国同庆,便大赦天下,同时封赏文臣武将。   岳飞连上三道奏折,辞谢加封的官衔,认为金国言而无信,欲壑难填,"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   这些话,高宗当然懒得听。但岳飞的预言,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一年后,金兀术杀掉完颜昌,撕毁与大宋签订的合约,再次领兵南下,进犯亳州。   高宗很是郁闷,这好日子才过了几天,又不得安宁,马上下诏给岳飞,让他"竭忠力,图大计",并表示,前线一切抗战事宜,岳飞均可自行处理:   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还来面议,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   七
  1140年,岳飞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出兵前,将士纷纷给家人留言,"河北平,乃相见"。   岳家军爆表的战斗力,再加上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直打得金兵节节败退,狼狈至极。   但天子的心,也是海底针,总是摇摆不定。局势稍稳,赵构便派遣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提醒"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别打得太猛,意思意思就行了。   这简直视战场如游戏场,岳飞当然不会同意。   好在李若虚也是抗金志士,愿意承担"矫诏之罪",支持岳飞北定中原。   早在十年前,岳飞就开始实施"连结河朔"战略,团结敌占区的民间抗金力量。   此次北伐行动,便有多地忠义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军作战,与正面进攻的宋军,对屯兵汴梁的金兀术,形成全面包围之势。   然而就在此时,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数天之内,张俊、刘锜、韩世忠等人,先后接到退兵的诏令,岳飞又成了孤军。   他连发多道加急文书,请求朝廷派军支援,却无任何回应。   岳飞选择继续孤军深入,在郾城,他与金兀术的十万金兵,大战月余,岳家军全体将士,"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金兵伤亡过半,只得仓皇北窜。   遭此重创后,敌军纷纷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消息传至朝廷,高宗也非常兴奋,感慨和金国打了十五年,不下百战,都不及这一次,岳飞孤军作战,赢得大快人心!   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   话说赵构对于抗金的态度,还真是一瞬间会有一百万种可能。   在开封城外的朱仙镇,岳飞再次大败敌军。   金兀术大怒,号令诸将再战,现场竟无人敢应声。   昔日的威猛之师,竟胆怯至此,金兀术万念俱灰,不禁仰天长叹,"自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败",然后下令撤军,准备渡河北上,逃回大本营。   眼看曙光就在前方,岳飞自是豪情万丈,为了避免战时出现任何失误、已经戒酒十余年的他,兴奋地告诉众将:"直抵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但岳飞不知道的是,他永远都没有痛饮的机会了。   八
  捷报频传的岳家军,早就让暗通敌国的秦桧,如芒在背,彻夜不安。   他唆使谏臣,提醒高宗 "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力请赵构下诏,让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接诏后,连忙写下千言奏状,认为"现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苟不乘时,必贻后患。"   高宗一看,又觉得言之有理,便诏令他联合杨沂中、刘錡等人,乘机破敌。   这可吓坏了秦桧,他再次进宫面圣,反复强调"孤军不可留",称败则亡国,胜则盖主,终于让高宗下定决心,一日之间,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功败垂成!   岳飞悲愤之极,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手执金牌,面东而拜:"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秦桧实误陛下也。"   在场诸将,也都长吁短叹,痛心不已。   听闻岳飞即将撤军,当地百姓都跪在路旁,拦在马前哭诉:"得知大军北伐,我们顶香盆、运粮草,夹道欢迎官军。相公今日若就此离去,以后谁保我们周全啊!"   岳飞强忍眼泪,跳下马背,让手下拿出诏书,示给父老乡亲:"朝廷有令,岳某不敢逗留。"   百姓一看,顿时哭声震野。   大军行至蔡县,又有数百名书生、僧道和乡亲,围至岳飞身边,叩头哀求:"此地沦陷已有十余年,听说官军前来,我们朝思夜盼,度日如年。如今敌寇败走,疆土渐复,大业将成,相公真的忍心班师回转吗?"   岳飞欲哭无泪,无言以对,遂决定停留五日,以掩护百姓撤往襄汉。   败走的金兀术,正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北上,突然跑出一个书生:"将军莫走,开封依然可守,岳少保很快就会退兵。"   金兀术当然不信:"开什么玩笑,岳飞五百骑兵,可破我十万大军,中原百姓,都日夜盼望其来,我拿什么守城?"   书生狡黠一笑:"这你就不懂了。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依我看来,岳飞已自身难保,北伐焉能成功?"   金兀术恍然大悟,立刻调转马头,奔向汴州,一路攻城掠地,无人可敌,不出数日,便夺回河南诸地。   岳飞听闻噩耗,失声痛哭:"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到朝廷后,岳飞心灰意冷,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提前致仕。   赵构却满脸迷之冷笑,称"未行息戈之期",战事未停,不同意辞职申请。   岳飞无奈,只得留在朝中待命。   一场滔天巨浪,即将汹涌袭来。   九
  1141年春,金兀术再度犯境。   赵构派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将,前往淮西迎敌。   张俊指挥失当,前线溃败,回京复命时,却慌称岳飞以粮草缺乏为借口,"逗留不进",当负全责。   身边人提醒岳飞,应该与张俊当庭辩论,岳飞却不以为然:"我问心无愧,有何可辩之处"。   原以为一身正气,无愧于天地,无需自证清白。没想到岳飞这一次背的锅,却成了日后获罪的"证据"之一。   同年四月,秦桧向赵构建议,"诸将久握重兵,难以节制,当以三大帅改任枢密使、副,罢其兵",高宗便一纸诏书,免去岳飞、张俊和韩世忠的兵职,改为枢密院任职。   边境未宁,烽烟四起,三大主帅同日被免职,这样的奇葩事,也只会发生在南宋。   三人中,张俊本就是秦桧的党羽,这次职务调整,他属于配合演出,接下来的剧情中,他还将扮演重要角色。   这天,张俊与岳飞,奉命前往楚州,视察韩世忠的军队。   名义上是常规检查,实际上却是伺机栽赃。   临行前,张俊就对岳飞直言相告:"这次的任务,就是要找到韩世忠逆反的证据,然后瓦解他的旧部"。   岳飞大怒:"世忠已是枢府大臣,楚州之兵,便是朝廷之军,岳某绝不做此荒唐之事。"   张俊一声冷哼,没有回应。   到了楚州,他实在找不到把柄,便对岳飞说:"城墙毁坏至此,尚未及时修复,看来这个韩世忠,对金人毫无防备之心"。   岳飞据理力争:"眼下形势,当以克复为主,退守之策,可容后考虑,世忠何错之有?"   张俊无言以对,只得作罢。   岳飞的正直,暂时保护了韩世忠,但他说的这句话,经秦桧一党断章取义,竟演绎成了"外敌至强,城池难守",长金人威风,灭宋军志气,简直罪大恶极。   回到临安后,秦桧便指示谏官,罗列多条罪状,弹劾岳飞"位高禄厚,日益颓废""支援淮西,出兵不力""弃守楚州,动摇军心",建议朝廷免去其职,外放出京。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哪一条罪状,都与岳飞相隔十万八千里。   但此时的南宋,"是非黑白,在桧呼吸间",且秦桧此举,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主意,岳飞很快就被免职,回到庐山闲居。   十
  然而,朝廷对岳飞的迫害,并没有到此为止。   根据事先安排,张俊收买了岳飞的两个下属,唆使他们出面,指证岳飞、岳云父子,以及部将张宪勾结金国,意欲谋反。   曾有人提醒岳飞,投降派要加害于他,岳飞却坚信:"苍天有眼,必不会让忠臣陷于不义。"   但第二天,就有使者上门,带岳飞父子前往临安。   家人很是担心,岳飞依然淡定:"皇天后土,可表飞心耳。"   刚到临安,岳飞父子,就被关进了大理寺。   一身清白的岳飞,自然无惧审讯。对所有指控,全都予以否认。   典狱官何铸准备用刑,扯下衣服才看清,岳飞的后背上,刻有四个大字,那是岳飞年幼时,深明大义的母亲,含泪刺下的谆谆之语——"尽、忠、报、国"!   何铸当场怔住,沉默良久后,他决定禀告秦桧,岳飞实属无辜,不应治罪,并表示不愿再审。   秦桧回了他一个白眼:"此圣上之意也",随即改命万俟禼[xiè]审问岳飞。   万俟禼是个酷吏,他对岳飞施以各种酷刑,打得这个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几度昏迷不醒。   但狱中的岳飞,始终保持沉默,誓死不认罪。   两个月过去了,马上就到年关,万俟禼依然没有从岳飞的口中,拿到一个字的口供。   他只得跑到相府,向秦桧求助。   秦桧一边吃着甜柑,一边漫不经心地回应:"忘了淮西之役吗?贻误战机,那可是死罪。"   万俟禼大喜,连忙回到大理寺,伪造了一份口供,上报至宋高宗。   朝廷很快核准了岳飞的死刑。   行刑前,万俟禼问岳飞有何遗言,岳飞仰天长笑,索来纸笔,只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然后,刽子手将其五花大绑,押往刑房,用石锤猛击双肋,钢筋铁骨的岳飞,瞬间胸骨尽碎,心肺俱裂,当场吐血而亡,年仅三十九岁。   这一天,是114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同时被赐死的,还有岳飞的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   岳飞死讯传出,举国震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尺孩童,无不垂泪流涕。唯有金国君臣,举杯欢饮,称"和议自此坚矣"。   十一
  岳飞入狱时,大理寺官员李若朴、何彦猷、薛仁辅等人,坚信岳飞无罪,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第二天就被免职。   皇叔赵士褭[niǎo]愿以百口身家,力保岳飞,很快就遭到秦桧弹劾,被外放建州,最终客死他乡。   更有一介布衣刘允升,冒死上书,替岳飞鸣冤,竟被大理寺处死。其他对岳飞一案,稍有议论的官员,不是降职,就是入狱。   闲居在家的韩世忠,专程跑到临安,质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   秦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秦桧大声怒吼:"敢问相爷,‘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只是一脸冷笑,迟迟不愿答话。   他能说什么呢?"岳飞特赐死"的诏令,那可是高宗下的。   至于赵构为什么要赐死岳飞,历来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就是如果徽宗、钦宗归来,会危及高宗的皇位,这个说法,错误、幼稚,甚至可笑。   徽宗早已禅位,且在岳飞第二次北伐时,已驾崩于五国城。而钦宗实际在位时间,不过一年,就算回到宋廷,对执政十余年的高宗来说,除了有点膈应,没有任何威胁。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高宗无后,一旦迎回钦宗,皇位必将传给钦宗一系。   说得好像钦宗不回来,高宗就能变出一个儿子,继承大位一样。   赵构膝下无子,早在绍兴年间,就已经选中两个皇侄,抚养在后宫,以作皇储之选。其中一个,就是后来被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赵昚[shèn]。   很显然,这些都不是高宗一味求和、必杀岳飞的理由。   那么问题来了,赵构为什么要自毁长城、自弃中原呢?   因为他在乎的,不是江山,而是皇权。   从登基的第一天起,高宗对抗金的态度,一直非常暧昧,从来都是不主动,不拒绝,不坚决,浅尝辄止,小胜即止。   "靖康之耻",让赵构对金人恨之入骨,也惧之入骨。   无论岳飞、韩世忠等人,如何英勇善战,他都不会支持军队渡河北上,更不容许岳飞所说的"直抵黄龙府",万一大败而归,谁能再护江南?   他输不起。   有"和"才有"安",秦桧主张的"南自南,北自北",未尝不是高宗最乐于见到的局面。只有这样,他才能偏安一方,继续做他的帝王。   另外,大宋赵氏一脉,历来忌讳武将专权,屡立战功、声威赫赫的岳飞,高宗自然有所惧惮。   加之金国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秦桧认为,岳飞不死,和谈肯定受阻,他自己也难逃灾祸,如此君臣合谋,才酿出了这千古奇冤。   直到1162年,孝宗赵昚即位,才为岳飞平反,恢复其官,以礼改葬,并找到岳家后人,赏钱百万,以恩荫授官。   1178年,孝宗召见岳飞三子、时任钦州知县的岳霖,称岳飞"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随后追谥岳飞为"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又改谥"忠武"。   十二
  岳飞,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   他忠孝两全。皇帝赏他府邸,他婉言谢绝,"敌未灭,何以家为?"下属送他名姝,他却之不受,"主上勤于政事,将军岂能纵情声色?"   有人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母亲生病,他必亲尝汤药,跪送榻前,母亲去世,他哭得双眼红肿,三天粒米未进。   他重情重义。副将戍守边疆,他让妻子慰问其家。有战死者,必捐出俸禄,抚养其孤。   行军作战,岳飞坚持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伙食。遇有粮草紧缺,将士饥肠辘辘,也绝无半点扰民之举。每有犒赏,他都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后全都分给将士,从不藏私。   张所去世后,岳飞感念旧恩,四处寻访他的遗孤,将孩子接至身边,习文练武,并上奏朝廷,为他争取荫官。   他有勇有谋,既精于战术,也长于战略,擅长以寡敌众,以少胜多,是有宋以来不可多见的"文武全器,仁智并施"者。   难怪后世的文天祥,称岳飞为南宋的吕尚(姜子牙),且"当世无人能及""建功树绩,永载史册",连超级自恋的乾隆,也对岳飞佩服得五体投地,"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南宋能够偏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岳飞的十年抗战。   如果没有岳飞,或许高宗连求和的机会都没有:   子孝臣忠,决战早成三字狱。   君猜相忌,偏安还赖十年功。   ——现代·刘大白   这一点,赵构心里清楚吗?或许吧。   - 终 -   主要参考书目:《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 宋 岳珂、《宋史》 元 脱脱   作者简介:楚桥,简书签约作者,掌阅签约作者,百度汉语特邀作者,一点资讯专栏作者。
网站目录投稿: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