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民非水火不能生活。"水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重要的因素。如果自然界中没有水火,人类的劳动便无从做起,人类就无法存存,文明就不会产生。所以,水是文明古国的摇篮,如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就是由黄河流域孕育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生时,都是逐水草而居,而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就不再逐水草而居了,而是近水而居。水和农业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水的来源,大半是凭借自然界的雨水、河流而取用。因此,在我国先民的自然崇拜中,十分重视水神和雨神,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祸福。 远古时,人们只知道崇拜本地区的河神,因为他们认为本地区的这条河流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他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水源和捕鱼场所。不论给人们带来利还是害,古人都把它看成河神的威力,是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操纵着水流的动静缓急,有意给人赏赐或惩罚,因此人们不得不向河神祭祀讨好。 到了周朝以后,祭河神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这时,一般民间还是只祭自己居住区域的河神,但是官方则祭天下的名川大河。官方的祭祀反映着其政治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朝廷财政对广大地方经济的依敕性。 民间祭祀河神,都是全乡民众一道合祭,《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河伯娶妇"反映了这一史实:"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住 至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民人云。’"西门豹为阻止这一迷信弊端,去观察为河伯娶妇的祭礼时,借口所选河妇不美,叫大巫妪入河告诉河伯,往后再选更好的女子送来为由,连投大巫妪及其三个弟子入河,使"邺吏民大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这个故事,是否真有其事,尚待研究,然而文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如当时迷信河神发怒会发大水漂没民人,祭水神的经费来自赋敛百姓,祭河神带有群众性,祭时"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等情况,应当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