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讨论其他童鞋的设计方案时,发现两个共性问题——操作结果有一定的界面暗示,但不太符合用户的直觉预期。因此,我归纳总结了这条设计法则:为显性信息设计响应,进行设计优化。 最近在讨论其他童鞋的设计方案时,发现两个共性的问题,都是操作结果有一定的界面暗示,但不太符合用户的直觉预期。因此,我归纳总结了这条设计法则:为显性信息设计响应,以此来建议他们进行设计优化,也希望这条法则能对你的设计有所启示。 【为显性信息设计响应】这条法则的涵义是:为界面上用户主观视觉最容易获取到的信息优先设计响应。 原因在于,我们的界面布局其实是会影响用户的认知的,当界面设计确定以后,信息的主次关系也就确定了,用户的视觉流和对界面的视觉印象也随之形成。当用户对一个界面采取手势或全局操作时,我们应优先响应用户操作位置上最醒目的界面暗示,并给出与界面暗示相一致的操作反馈,这样才更符合大多数用户的预期。 (PS:在我明确了这条原则的含义后,我翻阅核对了《设计的125条通用设计法则》,及我之前整理的《设计师专业表达指南——法则篇》确实没有找到对应的法则来概括,如果大家有已知的相似法则,请留言告诉我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案例: 案例一:手势响应 Page1:小米浏览器海外版首页 在讲述项目背景之前,我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页面,然后回答我的问题:如果让你在这个页面,用手指向左滑动,你会期待页面发生什么样的反馈? ·请先观察3秒钟,看一看你的直觉反馈是怎样的?…… 按照大多数人的反馈,向左滑动页面,都会期待新闻Tab从当前的For you,变成Video。因为这是移动端系统对于多tab非常典型的手势操作响应,多数用户已经被培养出来了这样的习惯和预期。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前两天,项目组A同学提出的设计方案: 为了凸显新闻信息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新闻信息流的转化率,A同学提出:希望直接在首页,将无Tab的新闻信息流变成多Tab的形式(如上图Page1所示)(她参考的即是小米浏览器海外版,所以我直接在这里截图给大家示意一下) 如果说,我们目前的首页,左右滑动没有其他响应,我认为这个设计是完全OK的。但背景是,我们目前的版本在首页是没有多Tab的,用户在首页向左滑动,可以切换到更多站点页(如下图所示);再向右滑动,又可以回到首页。这是一个双首屏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用户左右滑动手势来进行切换的。 Page2:小米浏览器海外版站点页 A同学认为,可以仿效小米浏览器,直接在首页增加多Tab导航栏,然后保持向左滑动进入站点页,再向右滑动回到首页的设计。这样既可以保持用户的手势操作习惯,又可以达到自己引入多Tab新闻的功能目标,你觉得呢? 如果你在前面3秒给出的直觉反馈,是左右滑动页面,切换新闻Tab,相信你就会认为这样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一直以来虽然首页采用的是双首屏的设计,我们也做过新手引导,但其实知道首页可以左右滑动,并真正会左右滑动切换双首屏的用户都是比较少的。 因为相对于首页丰富而密集的信息来说,底部两个小点的页面指示器的暗示,其实是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如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增加了明显的新闻多Tab,左右滑动切换Tab的界面暗示就太强烈了,毕竟在我们自己浏览器的新闻页,以及所有的用户熟知的新闻App,甚至Android设计规范,都是提倡左右滑动进行Tab切换的。 在如此有这强烈手势预期结果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地引入多Tab,并保持左右滑动手势切换首页和站点页,这样的设计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多Tab是一个非常显性的信息,而页面指示器则是一个相对很弱的信息(不知道你在第一次观察页面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本着为【显性信息设计响应】的设计法则,这种直接引入多Tab的设计方案显然是不可取的。 案例二:缓存视频编辑 Page1:缓存视频页面 在这个案例中的页面是一个缓存页面,用户到这个页面后,可以看到正在缓存的视频文件夹,和已缓存完成的视频列表。如果此时点击页面右上角的编辑按钮,你认为页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请先设想3秒钟,看一看你的直觉是怎样的?…… 按照系统标准的反馈,应该是文件夹和视频列表左侧同时出现复选框,如下图所示,这也是目前多数视频软件采用的标准处理方式(图片来自爱奇艺下载视频截图,请恕我偷懒,没有重新绘制上述页面)。 Page2:爱奇艺下载视频截图 但是,A童鞋指出,这样的设计存在一个问题:缓存视频是一个文件夹,用户无法看到具体的正在缓存视频,无法做出明确的删除决策,所以为了用户删除的直观性和便捷性,A童鞋改良了这个设计方案,当用户点击编辑时,正在缓存的视频文件夹会直接展开,所有的正在缓存视频和已缓存视频都可以一览无余,用户可以直接针对任意视频进行编辑(如下图所示),看起来这样的设计确实是为用户着想,对不对? Page3:正在缓存视频自动展开后的编辑页面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Page1_缓存视频页面,设想一下用户使用这个页面的场景。 在一个只能看到正在缓存视频的文件夹(一个)和已缓存视频列表(多个)的页面里,用户点击编辑,他大概率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他是想整体编辑正在缓存的文件夹,或者编辑任意一个已缓存视频列表,他都可能会去点击编辑。 但如果他只是想编辑正在缓存的文件夹中的一个视频,而且这个视频可能从封面上根本都看不到,那么他还有多大概率会在这个界面点击编辑呢? 从环境影响人的感知,感知决定人的行为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是非常少的,用户不太会在一个看不见某个元素的界面里,发起一个对这个元素的操作行为。如果以【为显性信息设计响应】这条法则来看,为一个折叠的文件夹(隐形的信息)设计这样的反馈,显然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上面的改良方案除了不太符合预期(系统标准反馈)之外,是否会存在什么其他的问题? 如前所说,在当前的界面暗示中,如果用户想对整体正在缓存的文件夹进行编辑,或者对已缓存列表中的几个视频进行编辑,用户都有可能会点击编辑按钮,那么改良的方案会用户的操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们拆分成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如果用户是想对整体正在缓存的文件夹进行编辑,正在缓存的文件全部展开,但却没有一个全选按钮,会导致用户必须手动勾选全部正在缓存的视频,操作成本增加了好几倍,对不对? 第二,如果用户是相对已缓存的某个(某几个)视频进行编辑,点击编辑按钮后,因为正在缓存视频的展开,会导致用户原来准备要删的那几个视频突然移动位置,甚至完全消失在用户的可是范围之内(正在缓存的文件太多,展开后超过一屏)。 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用户期望的结果。这样分析来看,我们改良后的自动展开,不仅没有达到更方便用户便捷的选择与编辑的初衷,反而给用户带来了额外的认知和操作成本。 (更有一种极端情况,用户只是想删除某一个已缓存视频,然后他通过长按操作来进入编辑态,结果长按后,用户原来选中的那个视频会突然位移,不再继续显示在用户长按的位置上,这会大大打破用户的控制感,让用户感觉到不解甚至愤怒。) 那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是想要在这个界面里完成对某个正在缓存的视频的编辑,就完全不能考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