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秦时置县,已有 2200 多年建县历史。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境内被中外历史学家视为奇迹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境内被中外历史学家视为奇迹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民俗文化 姚剧:源于说唱、走书的曲艺。早期称"灯戏"、"鹦哥戏"。清乾隆时有班社10余个。活跃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乡村。后流传于湖、嘉地区。光绪时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互为影响。演变成姚滩。清末民初,有班社50个,进上海演出的13个。并流传至舟山、新昌、嵊县。马楠本、童忠泰等演员还先后在上海永乐园、高乐楼、如意楼演出。大桂香、小山宝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卖小糖唱片。以后艺术上固步自封,内容有色情糟粕,日趋衰落。1953年黄承炳、胡家良等组成"余姚滩簧小组",上演传统"采石榴""打窗楼"及现代戏"漳河湾"。1956年9月省批准为地方剧种,定名为"姚剧",成立余姚县姚剧团。剧目中传统剧目有72本,新编剧目有"半夜鸡叫"、"柏树坡"、"错进错出"、"强盗与尼姑"、"烦恼的喜事"、"沙场泪"、"传孙楼"等。 余姚腔: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同列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发源于宋代。明嘉靖时,流行于常(州)润(州)池(安徽贵池)太(安徽太平)及徐、扬等州。在安徽池太一带同弋阳腔汇合成青阳腔。余姚采用联曲体结构。用板鼓、无管弦,运用滚手,在曲调前后或中间穿插接近口语韵文,使曲词通俗化,受民间欢迎。至明末,形成杂白混唱。以后衰落以致失传。据考证,明末起,流行于绍兴一带的调腔是余姚腔流派,宁海平调尚保留其遗响。余姚腔剧目、调繁多,据今人考证剧目有21个,曲调有93种。 民间艺术 余姚的民间艺术,昔时都是与乡村迎神赛会等庙会文化紧密相联,形式多样,属古越民舞,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的俗仰。由于本人调查的局限性和岁月流逝的失传原因,仅择要收录代表性的余姚马渚镇、原余姚镇、陆埠镇、泗门镇、大岚镇等以下几种: 踩高跷:昔日余姚镇城隍庙会和姚西马渚、姚南陆埠巡街,常踩高跷。在二根一米多长的直木棍上,各安装一根脚踏的短木横档,表演者的脚踩在二根高跷档上,用绳子把向跷绑在脚上,表演者踩跷时,双脚要不断地走动,不能停顿,一停即倒。巡游时,表演者一般都要扮演角色,根据不同爱好,选择角色,有的喜欢扮演戏剧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有的喜欢扮演民舞鬼戏,如无常、鬼怪等。当遇上过桥、过路缺口时,表演者定要施展浑身本事,运用跨、跳、串、腾等高难度动作,常使观者惊叹不已。 高抬阁:马渚、泗门庙会昔日盛行高抬阁。高抬阁用木材制作,高二丈四尺,长一丈二尺,宽六尺,下部为长方封闭式,四侧挂灯结彩,上部五根碗口粗的木头柱立,左右两根短,其间两根稍长,中间一根最长,每根木头的顶部置有一把小椅子。由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人物,坐立在椅子上,有的官帽龙袍,有的金冠绣服,艳美夺目,扮演的戏剧节目一般是"甘露寺"、"梁祝"等。儿童在登阁前,沐浴更衣,吃素三日,以表虔诚。上抬阁时,每人都藏有一张太平符,以求平安,巡游时,由吹奏打击乐开路,八个彪形大汉肩抬十六个大护阁,一路上摇摇摆摆,令观者仰首叫极。 鼓亭:鼓亭用木板精雕细镂,呈长方形,高八尺,长八尺,宽四尺,四面挂红绿灯照明,扎彩球、花环、插小彩旗。在紫红色的木板上雕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金色图案和各种花纹,顶部置有"五岳朝天"、"明岳葫芦"。巡游时,四人抬,四人护,前有舞旗队开路,鼓亭内由二人敲锣打鼓,两旁边配有八人组成一常唢呐,虾司,响器等吹奏打击乐队。余姚马渚镇马渚村的鼓亭,常用民间曲调是"扬走"、"花二场"、"鸽搭子"、"闷工"、"闷尺"、"闷一"、"闷上"、"一枝花"、"五头场"、"平叉"、"三敲"、"赶打"、"花山岗"等,一路上乐声长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甩彩瓶、甩酒甏、甩缸:甩彩瓶、甩酒甏、甩缸,此项活动总是贯穿于会庙和大型民间巡游整个过程,马渚、梁弄现在还有此民间艺术传承。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武生打扮,一路行走,一路进行表演,基本动作有:头顶、脚踢、指叉、背滚、身转、鼻竖等,表演者忽左忽右,瞬高瞬低,时悬时动,令观者频频叫绝。 抛流火星:流火星有扁担型和箩圈型二种。扁担型,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拴上2只盆型灯具,灯具内洒满火油点燃火种。箩圈型,在一个圆型的把手上拴上八条绳子,每条绳子的尽头扎上一只盆型灯具,洒上火油点燃火种,表演时,表演者把绳子或手把拿在手,慢慢把灯具展开,当下坠的绳子和灯具耍的平整稳旋时,开始表演高难度动作。基本动作有:手转、掌托、头旋、身扭等。表演时,火流星时象鳘星闪烁,时象仙女散花,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风声呼呼作响,灯火不灭,虚实相生,明暗互变,飞旋不停,滴油不溅,观者喝采叫绝。 木偶摔跤:源于余姚市泗门镇,相传约有百余年,属越地民舞。木偶穿戴晚清服饰,与真人大小一对木偶,形态风趣幽默,相互对峙,缠臂搭肩,扭在一起,随急急风锣鼓声起,两个木偶你推我让,左滚右翻腾,表演活灵活现,滑稽逗人。表演程式:由一人操作表演,演员在衣罩下面俯伏身躯,匍匐渐行,演出时掌握轻重缓急,快慢有序,环环紧扣,保持紧张气氛。技艺动作:两虎对峙、进退拉锯、仙鹤甩嘴、苍鹰噙雏、饿狼扑羊、背水恶战、出奇制胜。现为余姚民间艺术一绝。 姚城十大名点:多肉小笼、笋肉烧卖、生煎包子、细沙酥盒、黄鱼面、水晶球、什锦大包、拖酥大饼、细沙花包、糯米油团。 姚城十大名菜:三鲜过桥、百鸟朝凤、全家福、火腿鱼圆、青鱼划水、生爆鳝片、糖醋猪排、爆双脆、姚式香铃、炸月片。 市树市花 市树广玉兰:广玉兰别名洋玉兰、大花玉兰、玉兰属木兰科广玉兰为木兰科常绿乔木,叶厚革岳,花白色,芳香,喜湿润肥沃土壤。它以其挺拔的干形,光亮浓绿的叶片,硕大洁白的花朵备受人们的青睐。 市花杜鹃花:杜鹃花属杜鹃科,杜鹃属植物。俗称映山红、马樱花、山石榴、山枇杷等。据统计,全世界有杜鹃花850多种,我国就有650余种。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宽种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木丛,甚至有连绵10多公里的杜鹃花"花海"的奇观。因它绚烂的花形花色,被白居易赞为:"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杜鹃有"花中西施"之美誉。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南端为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河姆渡遗址西南是浩荡东流的姚江,顺姚江向东近25公里即宁波市区,往西25公里是余姚市区。 河姆渡遗址曾先后两次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几十万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试掘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所有这些重大发现,当年曾轰动国内外,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得到了全国考古界的认同。 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为进一步了解河姆渡遗址内涵及干栏式建筑的布局、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验证了第一次发掘划分的地层是正确的,发现了二十八个灰坑,以及干栏式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二十七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骨、角、牙器和木器等遗物,为进一步认识河姆渡遗址各时期文化面貌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年代古老、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之初,曾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河姆渡文化"名扬四海,各方专家学者纷沓而至。发现带榫卯的干栏式长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及动、植物遗存,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实物资料,考古实践表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 河姆渡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山 余姚龙泉山在城区西隅,滨姚江。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龙泉山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荟集,亭阁俨然。景点有:龙泉古刹、中天阁、龙泉石井、四先贤故里碑亭。 龙山景点,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严子陵祠,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建国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黄梨洲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复、郭绍虞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沙孟海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 胜归山摩崖石刻 胜归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胜归山摩崖石刻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 客星山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客星山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颠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客星山,山阜峭陡,孤峰突起。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冷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 四明湖 四明湖位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辟山环抱,林木葱芜,湖中碧波万顷四明湖,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渡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白水冲 白水冲在梁弄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白水冲瀑布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茶经》。 芦山禅寺 芦山禅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四周山岭环抱,芦山禅寺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建国后,六十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