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学会看微表情帮你透视谎言


  雅克·纳斯海/文
  20世纪70年代,心理治疗师欧内斯特·哈格德(Ernest Haggard)与肯尼思·艾萨克斯(Kenneth Isaacs)在研究病患的表情时发现:这些表情其实都只维持很短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他们所研究的表情都是完整构成的表情,而且能反映出内心的真实情绪。然而,这些表情持续的时间只有短短1.04~1.5秒不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些表情难以被人察觉。
  心理学教授史蒂夫·波特(Steve Porter)与他的学生谭白林(Leanne ten Brinke)曾经共同进行过一项与表情有关的实验。他们让受试者观看一些会引发情绪的照片,例如正在开心玩耍的可爱小狗,或是遭到残酷肢解的人体。看完照片之后,受试者理应表现出一些要不就是真实、要不就是伪装的情绪反应。在反复测试下可以明显看出,虽然持续的时间极为短暂,可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将真实的情感写在脸上。正是这一点给了保罗·艾克曼灵感,让他发展出一套能有效揭穿谎言的方法。他的基本构想在于:不论说谎者再怎么努力想掩饰真实情绪,微表情总是会将其真实情绪反映出来。
  举例来说,假设你问某位女同事,她跟某位你们共同认识的信息部门同事出去约会,后来进展得如何?她可能会客气地回答说:"他人很好啊!"倘若实际上那场约会简直糟透了,因为那位信息部门的同事整个晚上都在发表Linux比Windows好的言论,那么在她回答之前,她的脸上会先流露出混杂着礼貌与冷淡的嫌恶感。这种微表情可能持续不到一秒;若是把它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正确的瞬间,我们就可以见到这么一个完整的表情。
  让我们再举一个政治方面的例子。某位德国总理候选人上电视接受著名女主播的专访。一开始,他天花乱坠地大谈与税改有关的政见。突然间,他意识到这位女主播似乎不是省油的灯,她对税改政策的熟稔程度超乎他的想象。这时这位候选人不禁感到有些不安,而这样的情绪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他的脸上。不过他立即将这样的情绪给压制住,也许摆出一张扑克脸,或是用另一种情绪来掩盖真实的情绪,也有可能干脆摆出一副臭脸,抗议人们对政治人物总是不信任。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知道该注意的重点是什么,便可以在说谎者戴上面具之前先观察到微表情。不论说谎者的演技有多棒,总是存在这么一个会将他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的瞬间。
  对于揭穿谎言,究竟是女性还是男性比较在行?
  一般来说,女性确实比男性握有更多揭穿谎言的优势。首先,她们较善于听出一些弦外之音。其次,在面对面交谈时,她们会花比较多时间去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然后汇集相关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她们辨识表情的准确率经常高于男性。耐人寻味的是,有了这么多优势加持,在揭穿谎言的能力方面,女性并没有胜过男性。为什么呢?
  由贝拉·德保罗、珍妮佛·艾普斯坦(Jennifer Epstein)以及梅莉莎·魏尔(Melissa Wyer)等几位女性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队,找到了原因:女性在社交上较容易给人方便,她们多半倾向于接受交谈对象所要传递的信息,而非挖掘他们所要隐瞒的信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女性不仅不会去注意微表情,反而会让他人虚假的情绪给骗了。
  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与男性相比,女性比较不容易怀疑别人。于是女性浪费了许多防御谎言的优势。所以我在此衷心地奉劝各位女性读者,在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时,请抱持多一点质疑的态度。
  男性读者若是读到这个段落而感到欣慰的话,对不起,接下来我得泼你们一点冷水。事实上,女性的确是揭穿熟人谎言的专家,尤其是当她们被这个人骗过,或是特别对这个人有所怀疑时。只要女性开始起疑,她们就会变得比男性更有能力去判断对方到底是不是在说谎。
  如何看出微表情?
  问题是,我们又没办法做到像慢动作重播那样,让对方最秘密的表情无所遁形。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者们发展出了一种称为"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的练习,通过这项练习,可以让你辨识微表情的能力显著提升。
  这项练习的重点在于,明确地分辨出特别容易混淆的几种情绪,例如愤怒与厌恶、恐惧与惊讶、恐惧与哀伤等。在我的训练课程中,我会先以慢动作播放的方式,将一些脸孔展示给学生们看,每一张脸都表现出上述的某一种情绪,通过比较,学生们可以逐渐学会如何透过表情分辨各种情绪。练习一段时间后,我会让学生们开始挑战来得又急又快的脸部情绪表达。学生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所见到的表情究竟反映出何种情绪?影像里的人是流露出愤怒、哀伤还是厌恶的目光?每个影像的作答时间都一样,如此一来,便可评估出学生是否确实具有判读情绪的能力。根据保罗·艾克曼所做的相关统计显示:通过这项训练,一般人辨识表情的准确率可以从原本的30%~40%,提高到80%。在研究过程中,艾克曼甚至还发掘了一些号称"巫师"的奇才,他们揭穿谎言的准确度可以达到100%。而这些"巫师"的成功秘诀便是:他们在判读微表情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在没有制式训练的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善辨别表情的能力。你可以牢记各种不同情绪的典型表情。以下撷取自训练课程的图片,或许可以帮助你练习。这六张图片分别展示了六种重要的情绪,能够让人看出每一种情绪会在脸部呈现什么样的特征。熟记这些特征之后,你可以进一步练习观察交谈对象、演员甚至咖啡厅里的陌生人。反复为之便会越来越敏锐,慢慢地你就可以辨识出各种真实的情绪。此后,只要透过表情,你就可以进一步判读你所观察的对象究竟带着何种真实情绪。
  当你对自己的辨识能力有了相当的把握之后,便可以在重要的时刻仔细观察说谎嫌疑人的表情,好比在你们谈到了某个关键主题或是你提出了一个反射性问题的时候,也就是你提出了一个只有说谎者才明白个中指涉的指控,例如:"你昨晚睡得好吗?"(见第一章)这时你若能在稍纵即逝的瞬间,看出对方惶恐不安的情绪,那么不用等到对方开口,谎言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了。
  象征行为
  肢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保罗·艾克曼将其统称为"象征行为"(emblems),这些细微的动作会流露出内心的想法。基本上,在每个文化圈里都存在一些表达特定意思的动作,例如摇头表示"否定",或是用耸耸肩、两手一摊外加上扬的双眉如此复杂的组合来表示"不晓得"。
  如前述的微表情那样,说谎者经常会在这些动作当中,不经意地露出马脚。不过微表情与象征行为还是有些差异。虽然微表情持续的时间极短,可是它毕竟还是完整可见,但典型的象征行为通常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举例来说,当四十岁的香肠大王波特先生向年仅十九岁的伊娃娜小姐求婚时,伊娃娜小姐语带保留地回答:"嗯,好吧!"这时她可能只完成了上述"不晓得"那个动作组合的某些部分。她或许只是暗示性地耸了一下肩膀,也或许只是双眉微微地上扬。无论如何,在个别情况下,还是可以见到某些明确的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动作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部分地显露出来。因此,倘若某个动作有更多的部分得到完成,自然就更容易正确解读。单单只是双眉微微上扬,实在很难确定到底代表什么意思。然而,倘若加上耸耸肩膀,我们应该就会比较清楚一些。对于我们社会文化里的这些典型动作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例如:
  摇头→拒绝
  耸肩→不知如何是好
  咬牙切齿→生气
  握拳→愤怒
  东张西望→紧张
  请留意,你的交谈对象是否做出了某种与言谈内容不符且带有暗示性的动作。这种"失手"的情况比我们所想的还要常见。
网站目录投稿:千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