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还债般的看完了一本书,是关于《瑜伽经》的,梵文译成英文再译成中文,估计也就了了。只是因为很久了断断续续的看,费心费脑,不看完似乎有点对不住这本书和自己。 静心是个时尚,冥想是种境界。《瑜伽经》倒不是讲如何做瑜伽,讲了些身体与环境的关系,心与身体的关系。东方讲心,问过西方的朋友,他们倒是没有太多"心"的概念,大多数还是讲求头脑,毕竟"心"是物理生理方面无从解释和认证。到了这几年,似乎也有些开悟,《象与骑象人》其实多少有些东西方融合的意趣。 看完倒是有些别的想法冒出来,"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看似是消除孤独,其实无论成功与否,验证的只会是孤独",成功对于自我认知也好对于环境认同也好,越成功越孤独。孤独不太理性,跟大脑无关,大脑理性思考的话,成功有太多的物质和情感来验证,孤独就是心底深深的本我了吧。 君子慎独,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处成了君子的软肋,君子修行若是为了昭示,独处时的自我就有些张狂,遇君子比君子还君子,遇小人是真小人,独处时百无禁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这样的君子小人的可以。其实慎独,除了独处时候,还有身居高位也为独,身处与人政见不一亦为独,身处喧嚣之下内心孤独,身居逆境仰视无靠也为独,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一种独吧。 其实说了半天,是先戴个帽,因为内心找到了,从头脑和身躯剥离了,"独"就冒出来,于是很多时候,静心冥想成了善恶的分水岭,很多的邪教也由此发端。所以静心冥想喊多了,多了些灵光乍现的技巧性收获,那样的静心冥想与元初的瑜伽也有些背离了。 苏轼有诗,《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想要看得清明人生,怕是要跳出躯壳旁观之吧。这样的"清明"也多了几层意思吧,一想来是行进的人生到底有多久;二来行进的人生到了终点到底有多少时光是清明辨析的;三来这个人生消逝了,世间还有多久多少人清明时节有想过念过唠叨过这个已经消逝的人。一三不提,这个人生的清明辨析该是静心冥想所求的吧! "孤独"总是让人有点敬畏的词汇,但终其一生,寂寞可以填充,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吧!"寂寞可以读懂,孤独无法注解",把酒临风,海天苍茫,总有那么点悲哀的意思,孤独里会有少许的喜悦么? 前几天与师父探讨,"天堂就是地狱,地狱就是天堂""痛苦也是一种快乐",师父说,分娩的痛苦似乎是痛苦分级里很高的那种(被蚊子叮是一级,分娩是十级),但这样的痛苦是一种快乐,因为清晰的知道在做什么;毒品给予人的快乐是无以复加的,但快乐就是痛苦了."月白风清的时候,你不感觉孤独而是喜悦,这是我们修行人的目标吧!"于是,痛苦只要是清明的,或许也会是一种快乐! 喜悦来自于映照观照,孤独来自于静心冥想。尼采疯掉该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面壁,该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丢了自己的躯壳。孤独的时候,自己的心在慢慢消散游移,还是慢慢强大而闪烁光芒,这个问题蛮难呦。 过去总是蛮害怕离群索居的感觉,物质信息时代,眼球经济已经式微,欲望经济大行其道。逃离群体,其实是逃离欲望,你知道不会被某个人打败,你会被欲望打败。于是,倚着逃避,妄图找到自己。逃避什么都找不到自己。脑子转的太快,身体放的太闲,内心畏畏缩缩的在身体的角落里闪躲。于是愈发的寂寞,孤独谈不上,仅仅剩了寂寞。 我很喜欢有些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为了等候什么或闲适中,翻开一本书看,或是对着一枝花,一片霞,真正关注和沉醉的人。随时的找到自己的内心,没有为未来担忧,没有为过去思虑。想想那些哇哇大哭的孩,然后破涕而笑的孩子,内心的喜悦是不是已经有模有样,逐渐浮出来了。 虽然孤独,但喜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