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英国外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中国,刚入校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并且希望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需要培养思考能力"。(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旁观者清,这位英国外教看到的正是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学生希望直接得到答案,这是日常教学中经常能够遇到的现象,但许多老师对此已经麻木。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记忆和模仿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途径,记得牢、背得快,就可以得高分、考名校;班级平均分数高,升学率高,教师就算好教师,可以评先进、当名师。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好像只是在论文中写写、研讨会上说说,多数教师没有拿它们当回事。 然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要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来说,一分的创新要胜过十分的模仿。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圣地。我国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标准应该是高校能否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大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更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何谈成果、人才?当然,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责任不全在大学,基础教育应试倾向才是深层次原因。可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 当前,要走出教育的"怪圈",应该从教师评价模式上寻找突破口。在传统评价模式下被认为非常优秀的教师,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可能是不合格的。对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教师,必须无条件地"下课"。不然的话,就可能真的误人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