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对待合作者最能反映他的心胸品性和最终的成败 商业是一个充满巨大压力与竞争的行业,但是如果你以为只有唯利是图的人在其中才能如鱼得水,恰恰是对商业竞争的误解。长期以来,许多富人的经营策略一直是以善为本。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一心只往自己口袋里塞钱,过不多久就会失去人心,从商场上被淘汰出局。 做生意不能单打独斗,一个人如何对待合作者最能反映他的心胸品性,决定了他在商场上最终的成败。人都是注重实惠的,有了实惠就会感觉踏实受用。玩虚的人之所以让人恼火,就是因为他老是拿些看不见的东西炫耀,虚构一些不可能的事,让人觉得恐慌。而有了实惠人就很踏实,因为看得见的东西让人凸显自身的存在。蒋丰和崔卫平合作做生意,崔卫平因为自己有其他领域的事业,无暇分身照看他们合作经营的项目。所以,虽然是合伙经营,但实际上只有蒋丰一个人独自支撑。 尽管蒋丰每周在向崔卫平汇报工作状况时,把他们所投资的项目讲得如何具有深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崔卫平也不敢把太多的资金注入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合作了半年多,崔卫平每月都向里面注入资金,但是,一次也没有见到账面上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盈余利润。又过了3个月,崔卫平听从了家人的劝告,决定中止这个项目,抽回全部投入的资金。没有了崔卫平的投资,蒋丰的项目逐渐走向了破产,在他眼中的所谓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无法捉摸。 蒋丰的最大错误是,没有让别人看到利益,所以,那些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犹如一纸空文,最终起不到任何实际效力。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眼睛紧盯着的是实际的利益。正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谁都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本。相反,一个人要想借用别人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就必须摆出切实的利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通过利益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以利益驱动他人,帮助自己,这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段。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有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拿出真正的利益,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这样做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和讲述。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 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到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而言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而言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的困境。在合伙生意中,我们更应该注意这种交换是否与一个人的付出对等。很多合作者,一开始本是朋友,一旦合伙做生意,自然也不好意思提议把钱财分清楚,谁要是在这方面太计较了,便显得他太不够意思。 朋友有通财之义嘛,斤斤计较,岂不伤了和气?反正有钱大家花就是了,谁花多点,谁花少点,又有什么关系。这种隐患,时间一长就会发作。到了年终、月尾结账时,发现生意是赚了钱,但赚的钱全部都稀里糊涂开销光了,大家的心里就会开始计较了。一开始,大家基于过去的友情,还不好意思公开指出来,等到了忍无可忍提出来时,必然会严重地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好朋友一旦决裂,那比不是朋友还严重,他觉得你不够朋友,你认为他不讲交情。到了这种地步,除了大家分手,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与其走到这种地步,还不如一开始就未雨绸缪,把每个人应当分担的工作和应当享受的利益都交代清楚,让大家都有钱赚。携手共进,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