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高考热点(见课本P116。仅作最简单的提示) 二、高考题例 〖1994年·全国〗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考前准备(略讲。用时1分钟) 四、考场策略(课本上的内容仅作补充)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例:P118"冲刺题2第(4)问"(提示:抓住首句的"愁"字)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见课本P118) 例:冲刺题4。思考:诗人的这种隐逸胸怀可以通过哪些关键词反映出来? 提示:悦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见课本P118) 例:冲刺题3和5。问: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另如P119冲刺8。思考:这首诗是何种结构? 提示:总分总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例:P118冲刺第1题。阅读体会其意境。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用曲的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题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而P119题7是直抒胸臆。/动静结合。 (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种修辞手法。 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 (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 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如: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五、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本题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 3.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孟洁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春,千万和春往。 (1)这首词写的什么时节的什么事? (2)这首词的构思很灵巧,善用比喻,幻想别致试据此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1)鉴:镜子。(2)渠:代词,它,指方塘。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学。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诗写的是月的"十五夜望月",诗中描写的月色特点是、 (2)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委婉的疑问语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深沉地表达了的情思。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以下几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解说首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答:首联的意思是说 颔联的意思是说 (2)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怀? (3)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诉衷情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每点2分) 2(1)"自上而下"或"由远及远";上。反衬。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3(1)从诗中的"桂花"可以看出,写的是"八月十五夜",月色特点是"地白","月明" (2)对月怀远(如果答成"思乡"、"怀乡"、"秋思"可给1分) 4(1)诗的一、二句是写景。先写半亩方塘,水面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倒映塘中。诗的三、四句是议论。诗人提出疑问:塘水何以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入,塘水才永不枯竭,清澈如镜。这两句诗形象提示了塘水清澈如镜源于活水的道理,比喻不断学习,不断获取重要。它启示人们:应该不断进取,勤奋学习,努力获取新的知识。(2)朱熹的这首七绝意在讲道理,发议论,谈读书体会。但全诗不着一个"书"字,而是把深奥的寓于形象的描写之中。这种寓哲理于形象中的写法,是本诗的最大特点。 5(1)暮春三月,送鲍洁然去有好山好水地浙东 (2)把水波比喻为美人的眼神,把山峰比喻为美人画过的眉毛,比喻生动;后段又给行人安排了赶上江南春天的幻想,写得流畅,别致。 6(1)我久滞江汉一带,思归不得,是天地之间一介迂腐的儒主。我跟一征浮云一同飘向远天,与一轮孤月一起度过长夜。 (2)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 (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思归之情。(或:将思归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7(1)①选写花点明时令 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 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2)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