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论研究之要,在于原创。原创之要,一是在于思维原创,即研究方法科学,思维视角独特。二是在于起点原创,即数据一手,资料真实。本文主要从起点原创这一方面阐述我国国内理论研究工作之弊病,并提出三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理论研究;原创理论;对策 国内建造了众多庞大的"理论大厦",但大多是舶来品、仿制品,鲜有原创特色者。不是因为我们技术不过硬,也不是因为头脑不聪明。问题不在上层,在于根基;不在技術,在于思想。 一、四阶理论研究者与"理论大厦"建造 理论研究的起点是数据资料,任何理论如果没有数据资料作支撑都是空洞无物的,更是没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是理论研究者建造"理论大厦"必用的基石,是所有理论的基本支撑。整个"理论大厦"的建造过程通常遵循这样一个程序:从原始(一次)数据资料到基础(二次)数据资料,从基础(二次)数据资料到结论,再从结论到理论,这是一道严谨的工序,按照这个工序建造而成的"理论大厦"应当是符合逻辑的线性结构。就负责建造"大厦"的理论研究者层次而言,由低至高可以划分为门外、初级、高级和顶级四阶。这四阶理论研究者及其建造"理论大厦"的基本路径如下: (一)门外理论研究者。指理论研究资历浅、功底薄,通常只对数据资料进行"粗加工"的理论研究者,处于理论研究的最低阶层。门外理论研究者建造"理论大厦"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对掌握的原始(一次)数据资料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得到基础(二次)数据资料,然后直接使用形成初级理论。之所以称呼这类人为"门外"理论研究者而非"初级"理论研究者,是因为笔者觉得他们并非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是图名挂号的"伪研究者",尚不知晓理论研究之事,尚未进入理论研究之门。 (二)初级理论研究者。指理论研究资料不深、功底较薄,通常只对数据资料进行"初级加工"的理论研究者,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层。初级理论研究者建造"理论大厦"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对原始(一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础(二次)数据资料,进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初阶结论并形成初级理论。与门外理论研究者相比,初级理论研究者懂得在基础(二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确定的结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上更进一步。 (三)"高级"理论研究者。指理论研究资历较深、功底较厚,通常只对基础(二次)数据资料进行"高级加工"就能够形成高级理论的理论研究者,处于理论研究的"高级"阶层。"高级"理论研究者建造"理论大厦"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对原始(一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若干基础(二次)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基础(二次)数据资料进行"高级加工"直接形成高级理论。相比于初级理论研究者,"高级"理论研究者往往是某一单位的领导或者某一学术领域或专业的专家,通常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或学术威信,不时产出一些"高级"理论。 (四)"顶级"理论研究者。指理论研究资历很深、功底很厚的理论研究者。通常不仅能够深层次挖掘数据资料的价值,还能够对各种初阶结论进行关联性分析思考,全局意识和整体把控能力强,处于理论研究的"顶级"阶层。顶级理论研究者建造"理论大厦"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对原始(一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若干基础(二次)数据资料,经过逻辑推理得出若干初阶结论。然后对所得出的若干初阶结论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并站在全局高度整体思考,进而得出高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整饰升华形成高级理论。相比于"高级"理论研究者,"顶级"理论研究者也许没有行政特权,也不是学术权威,没有条件搞"捷径式"理论研究,但往往长期兢兢业业地耕耘在理论研究的沃土上,成果丰硕。 二、理论研究弊病解析 上述四条"理论大厦"建造基本路径中,逻辑起点是数据资料。而我们理论研究的弊病之一就是数据资料不准、不真、无原创、无验证,这直接导致了"理论大厦"根基不牢、结构不稳。 一是数据资料来源丰富多样但实际多源同宗。我们经常可见同一类书籍(包括报刊、教材、专著、法规、论文等等)中,作者使(引)用的一些数据资料都注明了出处,表面上看起来来源多样、丰富多种,统计分析硕果累累,但其实这些数据资料不过是相互调取、多源同宗的关系。笔者曾见关于海湾战争的一组数据被20多本军事书籍引用过,用来用去原来大家都在用一组数据。这样使用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引用比较盲目,并没有充分说明想要说明的问题。 二是数据资料看似准确翔实但实际有待考证。我们使用数据资料研究理论,却很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如果数据资料一旦出现较大偏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和理论,尤其是在被多次关联引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好比一个简单的信息如果经由10个人传递,每次传递给下一个人的信息难免会出现偏差,偏差不断累加,最后接收的人得到的信息偏差最大,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信息。现在人们习惯了"吃快餐",见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料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引用,甚至引用百度这样并不靠谱的网站上一些数据资料去研究严肃的学术问题,有的人还为了遮丑而隐瞒出处,试图证明其理论的"高大上"。这样的理论可信度和说服力可想而知。 三是数据资料使用频繁但"产品"质量不高。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建造"理论大厦"时虽然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生产效能很高,理论"产品"丰富,但质量不高。由于使用的是"非原创"数据资料,因此难以产生原创高质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大厦"好比"豆腐渣工程",不经风雨,很容易垮塌崩盘。 三、增强理论原创性的主要对策 一是增强原创意识。做理论研究是一项科学工作,科学最需要的就是原创精神,保持数据资料的原创性是稳固"理论大厦"根基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增强原创意识,到基层、到一线、到末端去,通过实地查看、科学实验、仿真模拟、调查问卷、座谈研讨等方式方法掌握一手资料,获取原始信息,提取原创数据,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搞"闭门研究"。 二是改进评价体系。为保证第一条对策能够落地,针对理论研究工作还需突破评价体系的制约,改变"效益为先""量化红线""量胜于质"的评价导向和做法,根除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建立科学务实、宽容博爱的质量评价体系,给理论研究者"十年磨一剑"的机会。 三是完善相关制度。为保证第一条对策能够落地,还应当构建开放透明的理论研究环境,培植数据资料产出单位的支撑土壤,完善上下沟通、左右互通的理论研究相关制度,确保理论研究者能够得到各级各单位的支持配合,深入一线,扎根基层,采得"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