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西游记》中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概念基本算是比较清楚了。三人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这里所说的三世佛,是纵三世佛。 总体来说,纵三世佛都属于同一世界。按照现在量子力学猜想,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有平行世界。这里,也就出现了横三世佛的概念。 纵三世佛所在的世界,是以时间概念划分为三段,而这个世界所在的空间则称为"娑婆世界"。除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娑婆世界,还有两个与其平行的世界,一个是"东方琉璃世界",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始终都是发生在"娑婆世界"里的事情。不过,在《西游记》最后,曾经出现一个佛祖排名,排名第一的是燃灯古佛,如来佛祖排名第三。那么排名第二的是谁呢?就是药师琉璃光王佛。 从头到尾,似乎药师琉璃光王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但细读之下,其实不然。 01:
要说《西游记》中最神秘的人物,大概就属乌巢禅师了。 先不说乌巢禅师的身份,他最大的亮点是给了唐僧一本《多心经》。也就是现代中年人都喜欢手抄的《心经》。 别看《心经》字数一共270字(现代一般译本是268字,题目少了摩诃二字),其中蕴藏修佛的几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其实就是破除"六识"。在见到乌巢禅师之前,孙悟空已经提前破除了"六识"。从这点来说,悟空对《心经》的解读就比唐僧更加准确,所以从这里开始,悟空始终在担当着唐僧《心经》的导师。 乌巢禅师的本体是三足金乌。所谓本体,是混沌未开时候的原始态。就比如说,唐僧以前是金蝉子,其实本体就是一只金蝉。 三足金乌在妖巫时代是太阳本体。没错,他就是被后羿射日射落九个之后唯一幸存的那个太阳。而在世界纵横划分之后,三足金乌就成了陆压道君。陆压的存在甚至比鸿钧老祖还要早,所以又有"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还早一千年"的说法。 当初有一个"五圣",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而做为道教三圣小师叔的陆压却失踪了。 陆压到底去了哪里了呢?有人说他去了西方。其实不然,他是进入了另外一个平行世界,创立了"琉璃世界",于是,陆压也就成了药师琉璃光王佛。 可以这样说,三个平行世界本是一体。此次药师琉璃光王佛化身陆压来给唐僧送《心经》到底什么意思呢? 得到《心经》的唐僧如获至宝,在到达黄风岭之前,唐僧通过读《心经》还自己写了一篇偈子: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他这篇帖子反正一般人读了也是云里雾里。接着,他们就遇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老汉姓王,书中称呼其"老王"。 唐僧见到老王的时候,老王正在"嘤嘤"地念佛呢。 三藏就说,贫僧是东土大唐来的,是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 老王说: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 大家都知道,西天如来佛祖处才有真经,为什么老王说要去东天呢? 原来,这位老王其实就是药师琉璃光王佛。他是东天琉璃世界的教主。而唐僧取经的西天,其实依然是娑婆世界的地方。因为如来佛祖本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这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所谓的西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佛祖所在的西天,只是相对大唐所在的南瞻部洲而言。同属娑婆世界。而老王说的东天,则是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平行的琉璃世界。 这么开脑洞的关系,肉眼凡胎的唐僧自然是难以理解。所以他听了老王的话之后,沉默不语。 唐僧心中存有疑惑。等安顿好住处,唐僧又来跟老王聊天。他说:"老施主,始初说西天经难取者,何也?"老王说:"经非难取,只是道中艰涩难行"。 老王说话的口吻,跟当初乌斯藏的乌巢禅师如出一辙。 当时,乌巢禅师传了唐僧心经之后就要上乌巢而去。结果被三藏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 乌巢禅师说道: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乌巢禅师说的"路不难行"与老王说得"经非难取"基本就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乌巢禅师先送唐僧《心经》,又希望他去东天取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咱们继续分析。 02:
取经的事情,咱们先倒过来看一下。 唐僧师徒经历了"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终于到了西天。传经的迦叶和阿难索要人事。悟空不给,还训斥人家。结果被传了白本经。 后来被燃灯祖师点破,唐僧师徒只好去而复返,找如来佛祖告状。佛祖笑道: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佛祖的意思是说,这白本经也是真经,而且特别适合你那东土众生。这里的东土,当然是指大唐地界。 为什么东土众生最适合读白本经呢?咱们再看一下悟空与唐僧关于《心经》的四次争论或许就明白其中端倪了。 虽然唐僧对《心经》非常恭敬,但他却并不太会读。所以每次都要悟空点化引导。 第一次是在平顶山的时候。 唐僧看见大山,总会先煞有介事的说一句,"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妖怪。"这次到达平顶山也不例外。 于是悟空说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心无挂碍,也就心无恐怖了。 《妙色王求法偈》记载,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迦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悟空是已经斩杀"六识"的人,所以他才指点唐僧,要远离颠倒梦想,才能没有恐怖。 不过,唐僧毕竟是肉体凡胎,暂时还达不到悟空的境界。于是,第二次,悟空继续帮助唐僧破除"六识"。 上次是山,这次是水。唐僧师徒到了黑水河,遇到了小鼍龙。小鼍龙是泾河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唐僧一听到水声振耳,马上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 结果悟空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悟空这番话,算是给唐僧的当头棒喝。结果三藏闻言,默然沉虑。 悟空两次帮助唐僧解读《心经》,都是在帮助他斩杀"六识",六识即"六贼"也。 第三次是在隐雾山。山中的妖精倒也一般。唐僧一看高山,又犯了毛病。马上说道:"徒弟们!前面山势崔巍,切须仔细。" 悟空说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争辩道:"我当然记得。" 悟空说:"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次讨论的重点不是破除"六识",而是如何修"心"。这就快接近《心经》的精髓了。 经过悟空点拨,唐僧此刻是"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唐僧正在接近《心经》的真谛。第四次,悟空趁热打铁。 这次讨论已经到了给孤独园了。这里,是佛祖成佛之后给弟子们讲经的场所。 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悟空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这次,唐僧又不服了。他说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唐僧的意思是,我现在都倒背如流了。你怎么还这么劈头盖脸地说我? 悟空说:"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这段对话,才真正达到了解读《心经》的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无言语文字,才是真解。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懂得,有一种智慧,叫做不解释。拘泥于文字,也就把自己的思想禁锢住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理解,为什么佛祖说白本经也是好的了。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