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需成长专家年轻父母比较急功近利
⇨⇦
建议设立"家庭教育日"、建议为家庭教育立法、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及婚前培训……两会期间,有多名代表、委员谈到了"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所谓"家庭教育",并非仅仅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包含父母的成长。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家庭教育遭遇多重尴尬:还没做父母的小年轻对家庭教育指导不感兴趣;做了父母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却没有时间去学;有时间又有学习动力的父母,又不知道找谁去学……
现实
不知从何时起,岳阳与朋友间的聚会成了育儿吐槽会,孩子买什么吃什么、上哪家的早教班、花了多少"奶粉钱",听得岳阳一头雾水。直到两年前,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终于能插得上话了。"
有了孩子,最让岳阳触动得,倒不是付出了精力,掏空了腰包,而是育儿理念的各种冲突,老少两代观点不同,夫妻之间想法不一致,就连育婴教程上的说法也南辕北辙:"拿哄睡说吧,有的说应该哄,有的说不该哄,都有一大堆道理。"
"除了一些比较基本的,比如少吃盐一类。几乎事事有不同说法,我们聚会里都说,最终用哪种办法,就靠家里谁比较‘狠’。"也正因为此,岳阳与老婆都觉得所谓的"家庭教育"只是噱头,"都说自己那一套对,但实际呢?我现在比较相信的说法就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刻意去‘学做父母’并没有意义。"
体会到育儿痛苦的还有胡婷,她在半年前刚刚生下了二娃,劳累的养孩生活,让她连基本的情绪管理都很难做到。在胡婷看来,家庭教育这方面还是学些技巧更为靠谱。
"大宝一周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看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了。"胡婷表示,市场上的图书众多,理论也是五花八门,自己选书的方法倒也简单,就看购书网站的推荐和排名。除了看书之外,朋友之间推送的一些育儿信息她也时不时会收藏两条:"那些太鸡汤、太笼统的就算了,教你具体怎么做的我会多看看。"
看书和看文章虽然挺有用,但毕竟涵盖的内容有限,身边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老去询问打搅,胡婷曾冒出过报一个"家长培训班"的念头,可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她总觉得这些培训机构不太靠谱。"有些页面做得跟电视购物广告似的,还有的提供课程试看,点进去居然是一堆人在屋子里跳健美操。"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看起来比较专业的机构,可在电话咨询的时候,对方的营销态度又让胡婷有些退缩:"人家好像把我当成找工作的了,老是跟我推荐什么证书,说报这个班考下证就能自己给别人开课了。我就是想简单学一学,你老让我去开课干吗呢?"
父母成长有心无力
"不能说学没有意义,要看怎么学。"虽然与岳阳是相识二十年的"死党",在育儿方面,刘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为了孩子改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孩子的出生,是父母"再次成长"的最佳契机。
"现在一说学做父母就是为了孩子,这个想法不对。"刘溪觉得,孩子是面"镜子",能照出父母原来的问题所在,因此父母的改变,最终是自己的成长:"就比如孩子没有耐心,你该怎么教育?如果你平时都没有耐心,什么技巧都没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在于反思你平时怎么做的,给孩子作出了什么示范。"
刘溪的说法,在韩鹏飞看来有点像"圣人理论"——虽然听起来合理,但想做到实在太难。
"现实还是很骨感的,改变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比如说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应该多和他一起玩,多陪伴。可单位天天加班,我怎么陪伴?"谈起育儿,韩鹏飞大倒苦水,在他眼中,"学做父母"虽有必要,但连什么时候学都成问题。尤其是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城市父母往往背负着多重压力,"有时候加班回到家,真是强打精神再陪陪孩子。看国外动不动就全职妈妈,要不就临时保姆,真是想都不敢想。"
"我感觉咱们这个社会,对于父母还是不够友好。"韩鹏飞的儿子今年刚过1岁,原本孩子出生时,韩鹏飞与老婆计划带着孩子"游遍全国",然而带娃不到1年,他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各种配套太差了,我现在觉得敢带娃出门的都是超人。"
"公共场所没有母婴室,到处有人吸烟这都不说了,就连孩子拉屎,你都没地方处理。"就在上周,韩鹏飞还遭遇一次尴尬,孩子在商场里突然大便,他却找不到一处可以换纸尿裤的平台,只能由老婆拎着孩子,大庭广众下"悬空"为孩子换洗:"感觉我的精力都在这上面,所以很难遵循什么大道理。"
观点
记者:学做父母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和内容?
沈荟馨(好安心妈妈心理学院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我认为孕产育儿期的整个过程,包括其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改变,合格的父母都应该去了解。其中心理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三门课程一定要学。
第一门就是亲密关系,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亲密关系。其重点应该是有了孩子以后,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有了孩子以后,夫妻的亲密关系该怎么处理?这里面还包括家族亲戚关系的处理,婆媳相处方式等。
第二部分该学发展心理学,一个小朋友,从0岁到18岁,这个阶段他们具体经历了哪些头脑和身心的变化。你必须掌握这些,才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阶段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才会正确地去应对,而不是大惊小怪或者横加干涉。
第三个非常重要,我认为是中国父母尤其该学习的,就是怎么去尊重孩子。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父母说什么你就得听,可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非常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我们倡导的是家长必须听孩子的话,要去辅佐孩子成长,不是引导孩子成长,这是两个概念。
所有这些知识和观念,从夫妻决定要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去学习。当然,这个学习未必是刻板的去上课,可以有多重学习形式,而不是像网上段子说的那样,当父母需要去考个证。
记者:公众对于"学做父母"有哪些认识误区,年轻父母又有哪些常犯的错误?
沈荟馨:我觉得最主要的误区在于,大家对于育儿只停留在方法论的探讨上面。往往都是"我要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孩子怎么做的时候,我该说什么样的话。
很多年轻的父母可能因为生活节奏比较快,比较急功近利,总想找到一劳永逸的技术去做父母。
可是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修炼内功"。比如有些母亲就会说,"唉呀,我明明知道我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所以这个并不是说他们不懂得方法,而是"内功"不够,连他自己的人格都不够完善,或者说他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认为是我们往往把父母的责任分开。一说要上父母教育的课程,好像都是妈妈。如果有这样一个课程,90%来的都是妈妈。
这其中有些客观的原因,比如爸爸要去赚奶粉钱,我们的社会传统就是如此。但本质上,这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育儿方式。有个概念叫"丧偶式育儿",夫妻双方只靠一方去带孩子,那家长的心里一定有个窟窿是填不满的,她(他)怎么带着孩子成长?所以我们讲父母教育,一定是父母都要参与进来的。
在中国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年轻的夫妇让自己的家长去带孩子,老一辈家长呢,也很自信,觉得自己是经验丰富,抢着带孩子。但我们需要有意识,做父母是需要不停成长的,而不是去将责任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