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笨人才抵触重复


  文 / 晶美同学
  YouCore主策划
  交流微信:KKT199111
  前言
  现阿里P8职级,曾是阿里"中供铁军"中一员的牛少龙在《人物》访谈中提到,他最开始在北京扫楼的时候,压力巨大:
  陌拜时自我介绍还没说完,商家就开始回绝,"不要不要,出去出去"。
  有时候,客气些的商家会直接把名片摆出来,一二三四五,一瞧,都是阿里的。
  打电话推销也一样,想说"我是来自阿里巴巴的",刚说到"阿"字,人家就把电话挂了。
  牛少龙很迷茫的时候,会求助带他的师傅。
  师傅只说,前三个月什么都不要想,就是拼命地陌拜,拼命地打电话,一定要大量重复地行动,重复多了,才能找到一些窍门。
  《人物》给中供铁军打的特质标签是「狂跑,狂总结,狂分享」。三个"狂"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关键词——"重复"。
  很多人不喜欢重复,因为"重复"像是不聪明、不精彩的代名词,它代表无效的努力,也代表人生的无趣。
  但事实是,你可能真的低估了"重复"这项能力:
  1、你低估了重复的价值:重复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一项能力;重复能增强我们对人生的控制感。
  2、你低估了重复的难度: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的高原期。
  重复的价值一:更好地培养一项能力
  你会认为数量上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是低效的,远不如深度研究透方法论后、一步到位的精准式努力更高效,更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将电影摄影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数量组和质量组,并且给他们提供两种不同的成绩考核标准。
  数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指标是作品数量,在这一学期结束前,提交了100张照片的同学,可以拿到A;90张可以拿到B;80张会被评为C,依此类推。
  质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标准是作品质量,他们在整个学期里只需制作一张照片,考核指标就是这张照片的质量,A、B、C、D对质量的要求依次递减。
  那么两组同学的成绩分别如何呢?
  学期结束时,尤尔斯曼惊奇地发现,从作品质量来看,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数量组的学生之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相比于数量组,质量组的同学不是会更注重作品质量吗?
  带着这个疑问,尤尔斯曼了解到:
  原来在整个学期中,数量组的同学忙于拍照、尝试各种组合和照明、在暗室里测试各种曝光手法并汲取经验教训。他们在制作数百张照片的过程中,磨炼了自己的实战技能。
  与此相对照的是,质量组坐而论道,幻想着一次就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回想下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空想着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始,然后找借口、找理由迟迟不行动,但却没想到以看似无脑的重复开始,反而更容易产生更好的结果。
  所以,如果你想掌握一项技能或者培养一种能力,不妨关注行动的次数,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先从"重复"开始。
  重复的价值二:拥有对人生的控制感
  心理学家Shapiro和Astin (1998) 认为, 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 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 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
  同时2018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控制感能够很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也就是说对生活的控制感越强,你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那么,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体现在我们能否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维持一个较好的生活状态:
  ◆ 当我们规律作息时,我们就拥有了对可安排时间的控制感。
  ◆ 当我们规律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时,我们就增加了对自己身材、身体健康指标的控制感。
  ◆ 当我们规律消费习惯时, 我们也就增加了对可支配财务的控制感。 而以上这些有哪些不是靠着不断重复才能形成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喜欢让自己的生活维持在一个重复的状态,我就是想每天都能够经历新的事情。
  其实这并不冲突的,人生就是80%旧的重复+20%新的挑战。
  经过重复已成型的好习惯就是攻下来的阵地,稳固好阵地,让自己有基本的掌控感来对抗外界不确定的焦虑后,你会更游刃有余地去做那些20%的值得挑战的事情。
  重复,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
  李小龙说,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也有人说,能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不成功的。
  他们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因为"重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外界刺激泛滥的时代,很少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的倦怠期。往往事情做到一半,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其它更高刺激的事物转移走了。
  人的学习效果往往是呈现为各种曲线的,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曲线叫做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 图1、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高原期这个阶段不仅进步缓慢,而且练习相当枯燥,因为需要不断地重复却又没有什么正向反馈,于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对学习的兴趣就丧失了。
  同时,信息时代信息的易获得性,又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造成对自我能力误判,很容易转身投入到对新事物的追寻中。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孩子在幼年期培养一项爱好,并争取训练达到专精的水平的原因:
  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从事对口职业,而是让他完整地体验一段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过程,这样等将来他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入门,什么是专精,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专精。
  相反,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精的水平,那可能这辈子他对任何领域都只是浅尝辄止、有所涉猎,处在一个入门者的角色中。
  如何更好地重复?
  既然重复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往往会因为看不到短期效果而懈怠,那么该如何更好地重复呢?
  1)降低自己的预期,做好要拉长作战时间线准备
  我们一年核心力私教中有这样两位同学。
  一位同学的求知欲极其旺盛,看到什么都想学,觉得自己什么都缺,每天都有大量的认知型问题和导师、辅导员探讨,但到了要训练或者提交练习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墨迹着迟迟不愿意动手了。
  在辅导他的过程中,导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鼓励他进行实际训练,而这些精力本可以用在帮助他做行动纠偏上的。所以开始私教训练以来,虽然他是有进步的,但相比于其它同学,提升速度还是缓慢了些。
  而另外一个私教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复"实践者。
  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降低预期,拉长自己的训练周期。
  比如在逻辑练习打基础阶段,第一位同学练习2次之后就开始想着下面要学习什么内容,而她在练习了15次之后,也依然坚持着拿自己的实际问题来做演练。
  这样的训练当然也带来了不错的成果,在入职新的公司后,这位同学的到手薪酬翻了至少一倍。
  2)显性化过程中的满足感,让大脑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行动
  我们的大脑也是需要鼓励的,很多时候行动并不会马上带来正向反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显性化。
  比如2018年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感觉卷腹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就在淘宝上买了日程表贴在床头。
  每次做完一组卷腹后,就在上面打个勾,这样每次打勾结束后就能获得即时满足感。这样慢慢坚持几个月后,马甲线也能初现形态。
  包括我想让自己养成睡前阅读习惯时,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D.J.比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指出,在我们的态度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时,行为是会影响态度的。
  当我们在不那么确定重复是不是有意义时,看到这些以往已经重复了的行动,也会帮助我们拥有更坚定的态度。
  最后,来个小总结
  大多时候我们不喜欢"重复",也不愿意"重复",因为相比于有趣的认知、便捷的方法论,笨笨的"重复"实在是不讨喜。
  但奔波于各种兴趣和方法论之间的我们可能忘记了:
  1、重复代表着行动:所有结果最终都来源于行动。
  2、重复代表着稳定的状态:只有在能够对抗外界不稳定的焦虑后,我们才拥有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自由。
  3、重复代表韧性:即使短期内不达预期,但是依然能保持初心,继续向前。
  不过虽然重复的价值很大,但是要做到重复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中的高原期。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高原期的倦怠状态呢?两个建议:
  1、降低自己的预期,做好要拉长作战时间线准备。
  2、显性化过程中的满足感,让大脑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行动。
  当你用好"重复"这个人生利器后,你会发现前进的路上其实也不拥挤,因为能做到"重复"的人并不多。
  现在,你还害怕"重复"吗?
  参考阅读:
  [1] 折耳.一个阿里p8的浪漫之旅 [N].人物,2020-07-21.
  [2] 张潇.青年控制欲量表的编制及其与控制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 詹姆斯·克利尔.掌控习惯[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9
网站目录投稿: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