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以下简称"龙泉瓷")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龙泉窑是宋代八大窑系之一,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龙泉窑制瓷技艺登峰造极,其梅子青、粉青釉为龙泉窑的巅峰之作。阿拉伯学界所称的"海洋绿"、日本学界所称的"砧青瓷"和西方学界所称的"雪拉同"等,指的均是龙泉瓷。龙泉黑胎瓷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 龙泉黑胎瓷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龙泉地区烧造青瓷始于三国时期。龙泉窑可能始烧于北宋,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元、明继续发展,结束于清代。龙泉黑胎瓷是南宋时期绍兴府为宫廷烧造的贡瓷,大窑、溪口及瓦窑路等窑场均烧制黑胎瓷,其烧制原理是在胎土的配方中加入了适量紫金土。墨绿釉黑胎瓷是龙泉窑黑胎瓷中非常珍稀的品种。墨绿釉实际上是将淡绿色透明釉罩在甚薄的黑色胎骨上,釉色在胎骨的反衬下呈现墨绿色,深者或谓黑釉。 龙泉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小梅镇的大窑、金村、高际头、垟岙头和查田镇溪口、上墩等地。大窑是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大窑、瓦窑路溪口等窑场在南宋都曾烧制过黑胎佳器。大窑窑白胎、黑胎瓷瓷片标本出土在同一层次之中,表明它们是在同一窑中烧制的。大窑黑胎瓷釉层滋润多不开片,做工极精。在造型、釉色、纹片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诸方面与南宋官窑器相若;瓦窑路黑胎瓷紫口铁足、胎体厚薄不一,釉色亦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有仿青铜礼器的器型,粉青釉器质量更佳。溪口黑胎瓷薄胎铁足,釉厚,色墨绿、光亮如碧玉。釉面开片呈浅白断纹,类似哈密瓜表皮的纹理,总质量略逊于大窑的同类产品。上海博物馆实验室用"热释光"法测试了9片次溪口典型黑胎瓷瓷片标本,结果表明,标本的年代多是南宋前期绍兴年间,与此前考古勘探的结论大致相同。可见溪口窑比南宋中后期的修内司官窑、郊坛下窑等官窑的历史更为悠久,不存在溪口窑仿官问题。龙泉的大窑、溪口等地是龙泉窑贡瓷的产地,它们烧制的黑胎瓷实属"县官未尝见"的宫廷贡瓷——龙泉黑胎瓷。溪口窑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 神秘的多管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礼仪之邦。在礼仪支配下,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古人认为,"多嘴即多子,多子即多福"。多管(嘴)瓶为龙泉窑所独有,与盂口壶常成对出土于闽浙地区的宋墓中,做丧葬冥器使用,多管瓶是作为谷仓陪葬所用。多管瓶源自五联瓶(罐),以5管最为常见。此外还有4管、6管、7管、10管及15管等。 在宋墓中,龙泉窑的龙虎瓶、五管瓶均成对出土。龙虎瓶与五管瓶是两类平行发展的器物,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南宋五管瓶形制仍沿袭北宋旧制,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瓶上部有3~7竖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腹部比北宋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鸡、犬、鸟等禽兽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龙泉窑多管瓶之"管"多以5为基数。《汉书》中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齐民要术》也载,"种即五谷,黍、稷、麻、麦、豆也"。因五谷杂粮、五谷丰登及五子登科等均以5为数,故有人称龙泉窑青釉五管莲瓣纹扁瓶为五管灯,"灯"与"登"音同形近,寓意五谷丰登。 特征 自北宋后期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龙泉窑主要沿袭了两条发展路线:其一为白胎青瓷,北宋、南宋及元朝的装饰多以刻划花、露胎堆塑等为特征,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另一条为黑胎瓷,纹饰有莲瓣纹等。 北宋时期龙泉窑主要烧制淡青釉仿瓯瓷,釉色多为缥青色(淡青色),釉层薄,玻璃质感强。盘、碗等圆器则与婺州窑的特点十分相似。北宋后期龙泉窑青釉多嘴罂酷似五代越窑青釉多嘴罂;南宋前期龙泉窑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除日用瓷外,新增器型有炉、瓶、碟、盒、渣斗及塑像等。器壁均匀,釉层增厚,釉色青翠,胎色灰白胎体厚重。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少见篦纹。碗多花口五出,花口下内壁凸起5条直线。也有在盘内壁划出S形开光,开光内填以云纹。图案有团花、鳞片状波涛、缠枝牡丹、折扇、云、水波、蕉叶、莲花、凤、雁及鱼等。南宋后期除有日用瓷、陈设瓷及供瓷等品种外,著名的器型有鬲式炉、琮式瓶、弦纹瓶、贯耳瓶、尊、觚及觯等。南宋中后期龙泉窑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较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龙泉白胎瓷形制精巧玲珑,胎色洁白,釉面多不开片,釉色青翠。 北宋前期龙泉瓷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则采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南宋后期采用垫饼托住圈足垫烧,足端无釉。 款识 龙泉窑印阴文铭款美化器身,所印文字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百花朝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下太平、福禄双全、心猿意马、孔子泣颜回、李白功书卷、清香美酒、使司帅府公用、项宅正窑、仲夫、吉利、国器、石林、林妹、上党、兴平昌、清溪、顾氏、张、富、天、舍、仁、福、寿、吉及秀等。墨书款有"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荫子益孙长命富贵"和"庚戌十二月十一日太原王记"等。 传承与发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朝兴、毛正聪为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传艺授徒、窑炉改革、青釉研制及烧成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负责青瓷原料和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龙泉市青瓷博物馆是青瓷收藏和技艺展示的中心;上垟镇"曾芹记古窑坊"为龙窑烧成传承基地。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