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好朋友离职了。 大家都感到很诧异,纷纷劝他:"公司平台好,离家近,关键是待遇也不差啊?为什么想不开要辞职呢?" 原来,他在写年终总结时,发现自己这一年什么都没干,毫无成就感,没有任何成长不说,还感觉自己学不到东西。他气愤地说,来年一定要找个好工作。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工作呢?我觉得,是那些能够让我们一直保持学习和成长状态的工作。 1:成长就是走出舒适区 每天可以学到新东西 我们常说,没有成长就没有进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同样也适用于职场大咖。 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余进,在辞职时曾说: "我在麦肯锡15年多了,前十二三年没有一天是在重复自己,总是有新的挑战、新的学习。但是这两三年我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舒服了,以往那种不断克服挑战的‘痛’没有了,也就没了从痛中走出来的满足感。" 安逸的环境和日趋熟练的工作技能常常使我们丧失工作的激情,丧失创新的意识,甚至丧失我们最为宝贵的进取心。 很多从体制内辞职的朋友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太安逸了,20岁时仿佛就可以看到自己60岁的样子,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老的生活。" 如果你每一天都处在舒适区,机械地重复昨天的自己,那么一定不会有任何进步,做的再多都只是量的积累,只有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想法和改进策略,才会形成质的飞跃,越做越好。 2:你眼中的好工作? 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是找工作时的首选,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猎聘与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个调研,调查对象是涵盖70后-95后不同年龄段的15000余名职场人。 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找工作时最看重什么?"调研结果显示,最看重"发展空间广阔"的人数占比最多,为45.6%,有34.4%的人在意的是"周围都是NB的人,每天可以学到新东西",而以前所说的"钱多事少离家近"排名倒数第一,仅有4.2%的人关注。 可见,我们每个人还是希望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舒舒服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学到新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通过工作懂得了新的道理,是建立了高效的思维模式,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达成KPI后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更是突破自我,做成了以前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 只有通过不断地成长,才可以让我们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专业。 3:八小时之内谋生存 八小时之外图发展 要想获得成长,离不开持续地输入。我们常常将工作分为释放型和沉淀型两种: 释放型工作指的是输出大于输入的状态,每天都在消耗自己过往的经验,而不再学习和进步,感觉身体被掏空,就好比是进行日复一日的温水煮青蛙,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而沉淀型工作指的是可以在工作中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不足和能力不够的地方,并且有动力和意愿通过学习来补充新的"养料",不断取得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其实,你的工作属于释放型还是沉淀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心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的好朋友娜娜,她在一家时尚杂志担任编辑,每天都要输出很多内容,绞尽脑汁策划选题,挖空心思撰写文案,看似一份标准的释放型工作。 上进的娜娜也没有任由自己被榨干,工作之余坚持阅读、结交同行、向资深前辈请教学习、培养时尚嗅觉,及时给自己补给能量和养分,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变为沉淀型的工作,收获特别大。 我们常说,"八小时之内谋生存,八小时之外图发展",只有了解到自己的短板和欠缺,才能有的放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充电来提升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的一位朋友并非日语科班出身,出于强烈的爱好从事了一份日语翻译工作,当爱好可以,可是当她把日语当作一份全职的工作时,却发现其中面临很多困难。 可她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报了在线日语学习课程,买了电子辞典,连放松时看的动画片,都只看日语的。现在的她,已经成为了一家日企的高级翻译了。 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是释放型还是沉淀型?不妨好好思考一下。 4:能够快速成长的人 才能对抗不确定性 林光明先生在CSTD2015人才发展趋势论坛的主题演讲《VUCA时代学习敏锐度应用》中指出不同历史时代的人才要素不同: 农耕时代:身强力壮,以适应建造金字塔、挖运河、打仗、种地的需求; 工业化时代:智商(语言、分析、数学、逻辑)经验,重复性业绩; 信息化时代:从过往经验中获取的素质; VUCA时代:应对VUCA环境,过去的成功,积累的能力素质并不能保证新时代下的成功。 什么是VUCA时代?Volatile容易改变的,Unpredictable难以预测的,Complex非常复杂的,Ambiguous模糊的。 VUCA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如果你只固守原有的经验,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默守陈规,一定会被未来的社会所淘汰。 现今时代,学习才能给人带来成长,会学习的能力才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