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英教育不是只针对少数名校学生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日前在人民网访谈时表示: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至少有1%的学校要担负起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的重任。在他看来,社会精英既要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自己的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又要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周边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去实现这个理想。
  长期以来,"稀缺"是精英的首要标签,其培养对象是少数学生,培养结果只是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等少数特定岗位和阶层。而在培养精英主体方面,也只是划分百分之几的高校"垄断"精英教育。
  社会精英是集能力素质与社会责任情怀于一体的人才群体。社会各行各业都呼唤精英,而培养精英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行行有状元、业业有精英"。科技领军人才是精英,优秀车间班组长也是精英。根据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学共有506个专业,分布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3700万人在学习。我们无法人为认定哪些学生应该是精英教育的对象,也无法指令哪几所大学应该走精英教育路线。
  就学生而言,每个人都具有发展自我的内在需求,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可能。任何精英都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摇身一变而来的,而是他们在专注自身领域,立足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在实践中反复磨练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精神砥砺和情怀引领。培养精英的要义,就在于通过教育把这种精神和情怀根植于每一名大学生心中。每一所大学都应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以使为各行各业培养更多的精英成为可能。
  对大学而言,精英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目标追求。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不是要每所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而是要秉持这么一种高层次的理念教书育人,让更多的学生具备这种优秀特质。推行精英教育需要每所高校转变育人观念,并引领课程教学改革。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责任和情怀教育因而让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教育。但实际上大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能力+情怀"岂不是比单纯的技能更有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知名高校培养出科学家,职业学校培养优秀车工,都是培养精英的圆满答卷。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更应该成为每所大学的自觉行动。
网站目录投稿: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