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地区侗族民间传统农事节日,在每年农历立夏日。 黔东南山区夏季湿热高温,历来流行瘴疫疾病。当地农谚:"立夏不澡,全身毒疮咬。"届时,侗族群众从山上采集金银花、黄葵、节骨草、四方草等二十多种草药,放人锅中煮水。待到洗澡时,再加入少量米酒、盐巴。据认为洗过这种药水澡,一年不患皮肤病。这一天,侗家各个村寨,人人都不外出劳作,男女老少均在家中轮流洗澡后休息。晚上,一家人神清气爽,围坐在火塘边,饮酒聚餐,共庆佳节。 每年农历立夏之日,锦屏县平秋侗寨的村头路边、寨前屋后,可见泥灶垒砌,烟火升腾,灶上架着大锅,里面置有多种山野藤草、根茎枝叶,伴着一锅井水雄腾翻泡,灶边坐着老人,或者儿童。他们一边手拿瓢勺,一边拾柴入灶,药水滚沸良久,便渐渐停火。待药水温烫时,就呼喊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和过往行人拿木桶、水盆盛着药水去浴洗全身。这是平秋侗族民间独特的洗澡节。 平秋侗家为什么要在立夏时洗药水澡呢?相传是因为一到夏天,山区蚊虫毒蛇增多,为了防止蚊虫的袭击和其他疾病的感染,侗家人养成了煮药水洗身上的习惯。用药水洗抹汗水,灭灾去病,强健身体。推究起来,很古之时,我国民问便有了预防疰夏的习俗。连夏即人们所说的"苦夏",指小儿夏季长期发烧的一种病。《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扮春芽,并用粉面煎作各式果垒,往来馈送。"作为疰夏的食品。民间在初夏时还有佩兰熬水洗浴的民俗。"五日蓄兰为淋浴",说的就是端阳以兰为浴的风情。端阳节也有"浴兰节"之称。再上溯,《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诘。"到了宋代,夏至时,朝廷还会放百官三天假,让大家回家洗澡,清洁身体。《辽史》礼志则记载:"夏至时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以驱热压汗臭。"《中华风俗志》中的《仪徽岁时记》载:"夏至节,人家用豌豆粉,拌蔗霜为糕……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蛀夏。"即吃了不生夏季易生的疾病。这些在夏季流行的防病古俗,在传承过程中时间亡发生变异亦是常有的情况。 " 立夏早上,平秋寨里的老人们会吩咐孙思们背着背统,上山去采集药材,其中有九里光、三角枫、金银花、兰花、刺老包、大乌泡、马桑、蛇倒退、黄葵等十多种树、藤、花、草。这些树、藤、花、草都是一些很好的中草药,其功效能清热解毒、消肿化脓、治疗恶疮等。侗谚说:"用了九里光,百年不生疮。,‘采药回家后,稍加清洗,就下锅煮。为了便于大家·都有药水洗澡,一般是三五家共煮一锅。等到药水煮得纯浓飘味后,即可舀出,配以适量的米酒和盐巴,搅拌均匀,就可浴洗全身。 侗族人常说:"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洗澡这一天,全寨休息,个个洗澡。外人路过这里也要洗澡。侗家人向来热情大方,每家都准备有过往行人用的大木盆和帕子。如果过客匆忙,难以全身浴洗,也要洗洗脸,抹抹手脚,预祝百病消除,一路顺风。自立夏洗澡后,不管农活再忙再累,三五天就得洗澡一次,一直到秋收完毕。 侗族人过洗澡节时,还要改善生活。侗谚说:"立夏不吃肉,浑身都是骨;立夏不吃蛋,瘦来活难干;立夏不吃鱼,做活元气力。"因此,先把全身洗得清清爽爽,再饱吃一餐,喝上几杯酒,洗澡节不就让人感到十分爽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