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北京翰海春拍推出的"怀抱浮图——随身佛"专场拍卖,是今春佛像拍卖的热点之一。虽然101件拍品仅成交56件,成交率54.46%,成交额567.6万元,但是作为首次小型随身佛专拍,对佛像收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4.5厘米的明永乐铜鎏金上乐金刚像拍出了117.6万元,居专场单件成交品首位。 顾名思义,随身佛即"佛教信仰者随身佩戴或秘藏怀中的小型佛像"。北京翰海的这场拍卖,是国内外佛像艺术品拍卖中首次出现的"随身佛"专拍,也是佛像拍卖的创新。据该公司佛教艺术品部主管一西平措介绍:"专拍推出百余尊不同时期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及内地不同风格的造像。佛教造像形态万千,大可齐楼,小至盈寸。这些小型造像作为圣物随身所藏,为个人护身法具,不仅能保佑个人平安,也能保佑家人的平安。这样一种美好的象征会一直陪伴着个人左右,直到生命之火熄灭。几乎每一尊小型造像背后部有这种神奇的经历。" 这场专拍之所以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专拍中的佛像皆为小型佛像,其重要意义是:经过十余年来佛教艺术品拍卖、收藏市场的培育,内地出现了一批眼光独到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家,推动了佛教艺术品研究的发展。这场专拍的举办似乎可以说明,当前佛教艺术品收藏者从前两年追逐市场价格的涨跌起伏,开始回归到对佛教艺术品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蕴的研究上,这是佛教艺术品收藏、研究的良好开端。一西平措多年潜心于佛教艺术品的研究和经纪,在内地佛像拍卖、收藏业界有着相当的影响。自2006年秋拍开始,一西平措正式涉足佛像拍卖,近三年所推出的数场佛像拍卖、展览广受好评。比如去年秋拍推出的"大势至——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中原佛教艺术品专拍,首开中国市场中原佛像之专拍,对弘扬。传承中原造像的收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随身佛专拍是对去年中原造像专拍的延续,显示了一西平措和北京翰海以学术性、专业性为主导的佛像拍卖的服务宗旨。这种类型的专拍,我们不能仅从市场运作的方面评价,对于收藏者来说,专拍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收藏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行为,人弃我取,关注他人尚未涉足的领域,方能形成具有个性的收藏。 专拍成交前十名中,有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中原以及北京宫廷等地区的代表精品,大部分出自名家收藏,来源清晰,充分展显了佛教艺术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异同。备受关注的是北京地区宫廷御制的明永乐铜鎏金上乐金刚像,拍出了117.6万元,像高仅4.5厘米,造型生动,形体较小,工艺高超精致,是罕见的明代永乐宫廷造像。"造像主尊拥明妃金刚亥母,头戴五骷髅冠,项挂50人头串,当胸结金刚畔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右展立姿,足踩大自天神和大白天妃之上。明妃脸朝上仰望,似与胜乐金剐有表情交流,右手高持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右腿缠绕主尊腰间,左腿直伸,呈单悬姿站立。主尊与明妃皆袒身,腰系璎珞裙,手及脚部皆刻饰钏环,细节毕现。底座为单层覆莲座,莲瓣细长饱满,上下缘各饰连珠纹一周,永乐风格特征明显。采用黄铜铸造,通体鎏金,封底完整,錾刻十字金刚杵图案。"上乐金刚也有胜乐金刚之称,历年成交的拍品中,大部分是大尺寸的造像,鲜见几厘米高的小型像。比如2006年北京匡时秋拍以176万元拍出的明代铜鎏金胜乐金刚像,高达35厘米。去年北京翰海春拍124.32万元拍出的15世纪铜鎏金胜乐金刚,高为28厘米。 53.76万元拍出的14世纪黄铜合金苯教双修护法——意忿怒明王与明妃像则出自藏中地区,高9厘米,是苯教五大观修本尊之一,也是苯教密教经典和仪轨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本尊。"此尊造像主尊三头六臂,上身袒露,颈饰璎珞珠串,肩挂面容各异11世纪银台金嵌红铜文殊菩萨像高9厘米人头串,飘带子肩后扬起若背光。主臂怀抱明妃——虚空忿怒天女。其余四臂分持宝剑、绳索、令牌等法器。明妃一面三目,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握代表苯教修法的特有标志——‘五角星。主尊与明妃全身璎珞珠串繁复,装饰华丽。主尊背披人皮条纹,呈四肢张开状,仅于右身侧刻饰人头,镂空的条状处理不遮掩底下细节的表现,背后尚留有一插稍。采用黄铜合金铸造,铜质古沉莹润。整体造型复杂,制作难度高,但刻划手法细腻,处理繁而不乱。" 大威德金刚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也叫阎曼德迦、怖畏金刚、牛头明王。在无上瑜伽密法法系中,格鲁派最注重的是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和大威德金刚三尊。该公司2007年秋拍中,曾以246.4万元成交过一件高53厘米的18世纪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历年成交价最高的一件,出自speelman家族旧藏,即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以4100万港币拍出的"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高20厘米。 35.84万元成交的11世纪银台金嵌红铜文殊菩萨像,高9厘米,制作地可能是藏西地区或克什米尔,原为英国著名收藏家Rossi&Rossi;旧藏。银像造型古拙,以银合金、红铜铸造,工艺精细,具有典型的藏西造像风格。像"头戴三叶花冠,上身袒露,颈挂项圈,双肩披帔帛,斜披圣带垂于腰部。下身着短裙,紧裹双腿。左手支撑于左大腿部,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眉眼细长,双目俯视,神态庄严。"内地拍卖成交过的文殊菩萨造像,数量仅次于释迦牟尼造像,大略统计,百万元以上的成交品约40件,价格最高的一件出自该公司2007年春拍——高2.5厘米的"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文殊菩萨像以1009.12万元成交,造像出自明代宫廷,至今仍保存着原封底,原为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是"传世所有永乐文殊菩萨宫廷敕造铜像中,唯一结转法轮手印形象者"。 高5厘米的15世纪内地纯金制作的狮吼观音拍出了31.36万元。造像采用纯金锻造,面相衣纹刻划细腻写实,工艺精湛,金色纯正。狮吼观音也称为阿摩提观音,是西藏密宗信奉的菩萨之一。"观音菩萨骑狮,降伏狮子,显示出观音的神功威力。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手置于胸前合十,姿态端庄。头戴宝冠,耳垂花珰,面相现慈悲祥和之女相。上身袒露,胸前佩饰璎珞,下身着长裙,衣褶刻划细腻。雄狮作吼叫状,造型生动。"狮吼观音造像拍场上数量较少,内地历年仅成交过三五件,以纯金制作者,此件属仅见。该公司2007年秋拍,以61.6万元拍出过一件高48厘米的明代青铜漆金狮吼观音菩萨像。道教人物造像真武大帝,高仅3.8厘米,拍前估价7万至9万元,以超出估价3倍的28万元拍出。铜像造型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工艺精美细致。"真武大帝是道教人物,又称玄天上帝,主寿夭福祸,在明代信仰很盛。此像 方脸大耳,鼻正口阔,双目低垂,神态宁静;颌下一绺长须,长发披肩,发丝镌刻微细。体态庄重,身着长袍,胸护宝带铠甲,刻有四爪苍龙,衣褶自然流畅。双手置于膝上,双脚垂放,跣足端坐于台座上,座前正中二龟蛇相斗,为其形象重要标志。"2008年该公司秋拍中原造像专拍中,以369.6万元成交过一件高53.5厘米的明代中期红铜鎏金真武大帝像,此像1996年曾现身香港佳士得春拍。 11世纪西藏地区铸造的黄铜合金金刚萨老老堙像以24.64万元成交,像高8.5厘米,是典型的尼藏混台风格,也是中国市场唯一所见的11世纪萨垂像,"五官具藏族人特色,方脸长眼,双目低垂;头戴五佛冠,发髻高耸,两条发辫垂于耳后,挂花形耳铛。跏趺坐,手持金刚杵,宽肩细腰,身挺劲健,极其气势。璎珞、臂钏、腰带均饰双层联珠,珠粒浑圆;袈裟斜披,薄如蝉翼,用银嵌饰出菱格形花纹,方格中有4个圈点,为尼泊尔11-12世纪特有装饰元素。"拍场上常见明清时期的铜鎏金萨蜢像,历年高价成交的制品多数出自明永乐时期,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以448.8万港币成交过一件speelman家族旧藏的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捶坐像,刻款为"大明永乐年施",高18.4厘米。 出自12世纪藏中或印度的红铜合金金刚亥母像以21.28万元成交,高6.2厘米,亥母像材质为红铜,年深日久,古泽温润。此像"广额宽颐,双目圆睁,獠牙外露,呈忿怒状;丰胸细腰,肌肉表现富张力。两条编织精美的发辫,束于脑后两侧;人头串环绕过二主臂挂于身前;挂连珠项饰、腰炼、脚炼,连珠刻划细密;手镯宽大,具印度地方特色。四臂均持法器,左主臂持金刚宝杖,是无上瑜伽部常见持物,左次臂托嘎巴拉碗,右次臂上举钺刀。与常见二臂金刚度母舞立姿不同,为左展立姿,踩人尸于长方形素面台座上,造型特殊。"金刚亥母是胜乐金刚的明妃,身如少女像。历年拍场上成交的金刚亥母像多出自明清时期,体量较小的少见。去年该公司秋拍,以17.92万元拍出一件高10.7厘米的13世纪西藏地区红铜嵌银嵌宝石的金刚亥母,印度早期帕拉王朝造像特点突出。2005年匡时国际首次拍卖时,宫廷遗珍专场中曾以55万元成交过一件清代宫廷御制的铜鎏金金刚亥母,高44.7厘米,是内地成交价最高的一件金刚亥母像。 18世纪西藏地区制、高6厘米的六臂大黑天及佛龛以15.68万元拍出。造像材质特殊,以楠木雕刻,工艺精湛,难得一见。大黑天为站姿,"主臂双手分别持钺刀和嘎巴拉碗。余右手持骷髅数珠和嘎巴拉鼓,左下手持金刚索,左上手与右上手持象皮,表示驱逐无明。头戴骷髅冠,面生三目,面相忿怒。火焰形大背光,采用镂空雕刻手法。脚踏毗那耶迦,毗那耶迦象鼻侧歪,横卧莲座上。"大黑天造像常见高二三十厘米者,小型造像不多,以木材雕制者更是少见。2007年该公司曾高价成交过两件铜鎏金四臂大黑天像,春拍61.6万元拍出的一件是15世纪西藏地区制品(高32厘米),秋拍69.44万元成交的一件是清代制品(高35厘米)。 18世纪内地以黄铜鎏金铸造的汉藏风格长寿三尊,高7厘米,拍出了14万元。尺寸均在10厘米以下的长寿三尊造像,此件为拍场仅见。造型大方、面相端正、工艺精细,具有明显的18世纪内地造像风格。藏传佛教造像中的无量寿佛、白度母、绿度母被称为长寿三尊,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无量寿佛被认为是松赞干布的化身,白度母被认为是文成公主的化身,绿度母被认为是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化身。这三尊造像皆为菩萨装束,"头戴五叶花冠,面相端正,以不同手印和执物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无量寿佛结全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白度母结全跏趺坐,右手结施与印,左手当胸结说法印牵莲茎开于肩。绿度母结游戏坐,右脚舒展踏莲花;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说法印。皆束腰双层莲花座,莲花瓣扁平规整。"拍场成交过的长寿三尊造像较少见,除此件外,仅匡时国际2006年秋拍佛教文物专场中以22万元成交过一组高24.5厘米的清代铜鎏金长寿三尊像。2007年北京翰海春拍佛像专场以15.68万元拍出一件18世纪的长寿三尊唐卡。 12.32万元成交的10-11世纪红铜鎏金释迦牟尼立像,高6.5厘米,是典型的尼泊尔李查维时代作品,也是拍场上仅见的这一时期造像。材质为红铜鎏金,铜质温润,鎏金苏黄。"释迦像面容方圆,眉间白毫,眼睑微垂,若俯视众生;耳大垂长,直鼻高挺,丰唇微启;项饰双排珠炼,璎珞珠粒饱满,具尼泊尔造像装饰风格。身着圆领通肩衲衣,衣薄贴体,肌肉匀称饱满,富有弹性,衣服和身躯纯用线条来表现,为尼泊尔早期造像特点。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执衣角,重心置于右脚,姿态轻松自若,赤足立于素圆台座上。" 从成交情况来看,专拍大部分成交品的价格在10万元之内,许多难得一见的小型佛像仅以三五万元成交,给佛教艺术品收藏者提供了选择空间,相对低廉的价格,也给许多普通的佛教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人手的机会。 那么,收藏者应该怎样来认识、欣赏、品评这类随身佛像呢?也许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佛教艺术品研究专家罗文华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曾在《方寸大千:藏传佛教小型造像观想》一文中指出:"藏传佛教造像形态万千,大可齐楼,小至盈寸。大像威仪庄严,为世人所瞻仰、膜拜,广为人知;小像则不然,或藏于随身嘎乌之中,为个人护身之法具,或供于佛龛一角,鲜为人知,更有作为大造像背光或底座这一部分,与主像分离后,为信众所重,藏之以为宝,供之以为珍,久之亦成为独立之小像。因此,这些小型造像虽年代古远,风格卓异,铜色润雅,却往往为藏家所轻。然从信众的角度来看,其供奉之虔诚并不亚于大像。且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小像形制虽小,但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尊神形象和艺术风格,堪与大像相比肩。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类经典的说法,佛教造像的好与坏,优与劣并不在于其尺寸大小,而在于是否合符量度比例。台乎量度比例的佛像对于众生的信心有益,不合比例的造像者不仅不能增长福德,且有亵渎之过。故观察此类造像不可因其小而轻其质,亦不可因其小而居为奇。佛像大小虽异,但庄严具备,大千世界,藏于尺寸之间,佛光色身。铸于青铜之余。故小像可见其大,小像也可见其质。" 有行家指出:"作为市场上首次推出的随身佛像专拍,这场拍卖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当前内地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成交率略低的事实,也说明这个基础还较弱,对于随身佛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另外就买家群体看,新进的佛像收藏爱好者少,多数拍品被行家里手购入。相信这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定影响的,但随着内地的拍卖行及专业人士的长期培育和引导,小型佛像未来将会有一个相当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