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 安阳博物馆地处甲骨文的发现地古都安阳,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现有馆藏甲骨446件。截至2014年2月底时,安阳博物馆馆藏卜辞正式品319件,待鉴定甲骨250件,纱厂出土卜骨3件,仿制甲骨8件,计580件。另有借展卜辞6件。馆藏正式上账卜辞319件,其中,0001-0200、0202-0226号藏品,为1961年3月安阳市文物管理检查委员会拨交,0201号为1977年安阳纱厂人防上交;0227-0319号,为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从安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徐利华处收购。 2014年6月至12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经由市级、省级专家组层层鉴定、筛选,在原有319件馆藏卜辞正式品的基础上,又从267件未鉴定甲骨中甄选出127件,经鉴定为一级文物的5件,二级、三级文物各1件,一般文物120件。由此,安阳博物馆馆藏甲骨正式品数量达到446件。其中,1件名为商"贞侑于祖辛"牛胛骨卜辞残片的甲骨被鉴定为三级文物,为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安阳市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在对安阳博物馆原有200余件旧藏零散甲骨进行初步翻:选、鉴定时所发现。 一、商"贞侑于祖辛"牛胛骨卜辞残片基本情况 商"贞侑于祖辛"牛胛骨卜辞残片,为牛胛骨右骨边残片,通长9.3厘米,最宽处2.3厘米,重11.03克,残存13字,正面3条卜辞,呈上下排列,中间以两条界线隔开;反面钻凿灼两处。入藏时间范围约1966-1976年,来源不详。经鉴定,为一期武丁时期卜辞。 二、卜辞内容释读 1.贞…未…其易… 根据同文残辞互补,这条卜辞可拟补为"贞翌□未[不]其易[日]"。 "干支"纪日法,当日称"今",次日以后的十日之内称"翌",十日以外的干支日称"来"。 "易日",郭沬若释为"晹日"[1],《说文》:"晹,日覆云暂见也。"这句话用现在天气预报的话说就是"多云间晴"。饶宗颐读"易日"为"锡日",谓"天雨求赐日也"[2]。 这条卜辞是问今后的□未日天还不出太阳吗? 2.贞:侑于祖辛? 卜辞中的祖辛是高祖乙之子,名旦,即位后仍居庇。在位十四年,或謂十六年。祖辛是殷商的第十五位先王。庇,祖乙所迁都,其地或谓在今鲁西南。祖辛即位仍居庇地。 本辞卜问是否向先王祖辛进行侑祭。 综上所述,这个叫做弘或者子弘的人,有自己的封地,其封地靠近S方,经常被商王派遣侦察 方的动向并多次被派去征伐 方;其封地设有监狱,还曾经发生过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六个犯人(很可能是战俘)被劫走的事件。他经常被委派主持祭祀先王先妣,并辅佐商王,还被任命掌管手工业;商王对其健康状况也极其关心,曾屡次占卜贞问他会不会生病。由此可见,子弘应是与师般(甘盘)一样的朝廷重臣,并极有可能就是商王武丁之子。 结语 一片甲骨惊天下!小小的一片卜辞,残存的寥寥13字,却向世人传达了包含天气状况、祭祀先王以及向某人下达命令等多项内容,信息量之大相当惊人。并由此引出了子弘——这位卜辞中曾多次提及的人物以及他身后的相关背景。 甲骨文,远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早于先秦"书于竹帛"的殷商时代,先人们以一把小小的刻刀在一片片龟甲和兽骨上书写着生活,传承着历史。方寸之间犹可得。安阳博物馆馆藏商"贞侑于祖辛"牛胛骨卜辞残片,在近年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三级文物,其残存的13字、3条卜辞,为我们研究卜辞的辞例、形式、甲骨文的字形等提供了范例;其辞条所包含的内容,对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物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1]郭沫若说,转引自《甲骨文字诂林》,第3384页。 [2]饶宗颐说,转引自《甲骨文字诂林》,第3386页。 [3]丁山说,转引自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第25页。 [4]见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第451-453页。 [5]见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第470页。 [6]见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第458页。 [7]陈梦家说,见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第285页。 [8]见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第285-286页。 [9]齐文心说,见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第489页。 [10]李亚农说,转引自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