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字数2437,阅读时间:约6分钟 历史提问 80年代以来,有哪些事物曾风靡一时,却又突然消失不见? 答:一、君子兰热 说起这类浓缩改革开放国人记忆的事物,首先就要说一款今天常卖十来块钱的"普通花草":君子兰。 君子兰,原产于南非,20世纪30年代时经日本人引入中国长春。改革开放伊始,长春的君子兰驰名中外,还被正式定为"市花",种植君子兰的热潮也骤然升温——80年代中期的长春市,每户市民一度至少种三至五盆君子兰。长春人见面聊君子兰,串门时互相看君子兰,翻报纸看电视?报纸的副刊名字甚至电视节目的片花,满眼还是君子兰…… 君子兰的身价,更是节节暴涨:1985年1月初,就有香港富商来到长春,用一辆九万块的皇冠轿车,喜滋滋换走一盆君子兰。这还是"起步价",就在同月,一盆卖到哈尔滨的君子兰,售价高达十四万。此后整个1985年,君子兰"卖天价"的消息,动辄就在报纸电视上刷屏。"彩电冰箱住房换君子兰"的奇事,每天都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或偷盗抢劫或贪污腐败,就为一盆君子兰…… 那年的君子兰,还有了个新雅号"绿色黄金"。确实,就看这不断飙升的身价,就知这款花草,是当时最强大的"吸金神器",所谓股票证券期货美元黄金?统统都靠边站。 可如此"火热身价",说到底严重违背经济规律。于是随着1986年6月,长春市政府的强力干预,君子兰分分钟被打回原形。先前动辄卖数万人民币的君子兰,一度暴跌到"一毛钱一大把"。"疯抢君子兰"的活剧戛然而止。留下的,是叫多少过来人难忘的投资灾难,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刻骨铭心的教训。 二、迪斯科热 "德云社谦儿哥"的电影《老师好》里,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们砸锅卖铁卖录音机,然后扛着录音机找地方热舞的搞笑剧情,看得多少"00后"笑弯了腰。其实,这就是八十年代"迪斯科热"时,年轻人们常见的火热状态。 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娱乐生活却相对贫乏,在当时全国各地热映的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里,那炫目的"迪斯科舞"场面,也就瞬间引爆青春期国人们的激情。1985年左右,扛着录音机的十七八岁男男女女们,或是在卧室客厅里,或是在广场空地上,经常把录音机一放,"吉米,来吧"的印度语歌声响起,瞬间就忘我地劲舞起来…… 当然,《老师好》里中学生热舞的浪漫画面,还有艺术加工成分。1986年电影《二子开店》里,青年陈佩斯与美女英子开着录音机撒欢大跳,吵得奎大爷(陈强)破口大骂的一幕,才是原汁原味呈现。 这激情场面,代价也是不菲。单说这专用装备"双卡录音机",最便宜的也要100多元,贵的更要上千元,就连一盘空白磁带也要五块钱,许多年轻人买不起音乐磁带,都常拿空磁带互相倒录。要知道,1985年中国当红影星杨在葆的月工资,也只有88元。可以想象,除了少数土豪外,当时每一群围着录音机欢快跳迪斯科的年轻人,都必然有一段或"砸锅卖铁"或"汗滴子摔八瓣"的青葱回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这种"围着录音机公共场合热舞"的奇景象,在下一代年轻人里也越来越少,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也越发难理解"前辈们"公共场合说跳就跳的"激情"。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一代人或情窦初开,或活力满满,永难忘的青春。 三、轻骑(燃油助动车)热 20世纪90年代,工薪阶层生活节奏加快,自行车的速度不赶趟,被称为"轻骑"的燃油助力车,突然就成了消费新宠。 当时的"轻骑",到了90年代初时,品牌就多达上百种,价格分低中高三档。低档3000元左右,中档6000元左右,高档万元以上,而1992年中国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是2711元。可见,就算买辆"低档"的,这钱也不轻松。 可即使如此,也拦不住大家的消费热情:就以上海为例,1993年时,全市燃油助动车的数量,就暴涨到八万辆,1994年时上海每月增加六千多辆",1995年全年更增长了十五万辆——单这增长数量,就是同年的意大利,全年油助动车销量的近五十倍。 1995年12月的上海《新民晚报》,还绘声绘色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上海街头崛起了一支"助动车大军",每天上班高峰期,各种"进口的、组装的、国产的、甚至自己改装的助动车穿行在慢车道与快车道间",大有取代先前"自行车人流"之势。 如此热潮,也带来了当时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污染加重,交通事故飙升。于是到20世纪末时,燃油助动车也遭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直到淡出城市。 也同样是在燃油助动车火热的20世纪90年代,1991年中国私家车的保有量是96万辆,相当于2018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百分之三。27年间,从抢购燃油助动车到拥有私家车,曾经的"轻骑热",当年那支今天已难想象的"城市轻骑大军",诠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 四、电子鸡热 对于"80后""90后"们来说,电子产品的更新潮流,永远都是那么快。从"BP机"到"大哥大",或是从"小霸王"到"台式电脑""MP3",经常是眨眼间,许多火热一时的物件就"过时"了。但其中一款曾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更堪称绝唱:电子鸡。 电子鸡,1996年日本万代公司职员真板亚纪开发的游戏产品:这款手表大小的掌上电子游戏机,操作任务看似简单,就是玩家要"饲养"液晶显示屏里的电子宠物,要通过操作按键,给这"小鸡"喂米倒屎,为了保证"小鸡"心情好,还要一起做游戏。手里捧个这玩意,一天都要搭上去。可就是这么一款"小游戏",亮相后就持续火爆,以至于日本学生"人手两只ji",一部电话机一部"电子鸡"。 它在当时中国的火爆程度,也可以参考上世纪90年代末的好些经典电视剧。比如古天乐袁洁莹主演的《廉政追缉令》里,青涩的古天乐就是靠一只电子鸡,与欢喜冤家修成正果。二人一起"喂鸡"的甜蜜时刻,不知虐了多少"单身狗"。 而在1997年,当电子鸡登陆中国市场后,尽管128元的售价,对当时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却也迅速火遍校园。"孩子养电子鸡耽误学习"的抱怨,也常见诸报端。各地学校也一度出台了"禁带电子鸡"的禁令。二十三年前,这个曾伴随了多少人青春的"小生命",随后也像一阵风一样销声匿迹。 但是相信,也许"电子鸡"会被遗忘,但那个青涩的年华里,多少次"喂鸡"的欢声笑语,青春时代的每一刻欢乐与尴尬,相信对于经历过的朋友们来说,永不忘。 时光荏苒,时代变幻,流行的潮流,总是一阵风般掠过,但相遇相识,结下的缘分,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记忆之中,终是永久。 参考资料:域鉴《长春君子兰泡沫:"绿色黄金"的破灭史》、钱跃,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张延群《职工工资水平及城镇居民收入分析》、王永文《我看电子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