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课堂教学新俗套源于生本意识缺失


  近日,中国教育报一篇题为《课堂教学要避免落入新俗套》的文章写道:在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学校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受到当前社会上的形式主义、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的影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俗套,比如过多使用多媒体、片面追求大活动量、课堂教学娱乐化。
  新课改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课堂变"活"了,多媒体信息化设备广泛运用,教师学生充分参与,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形式花哨,气氛热烈,内容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进步,它一改传统课堂的沉闷,多了几分热闹,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涨。然而,沉下心来,静心思索,却深切感觉到热闹有余、冷静不足。
  我经常到学校督导听课,一些语文教师上课伊始的第一个环节大多这样设计:"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完以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交给大家一起讨论。"显然,这样的教学安排与设计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当学生发言时,结果却如出一辙,所提问题大多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多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教师的应对也多是这样的一句:"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紧接着,教师的教学按照既定的安排持续推进,如此,学生的提问还有什么价值?
  再看小组讨论。老师一言既出,学生们便三五成群地讨论开来,然而,当讨论完毕,汇报交流的却总是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这样的小组讨论能称得上是合作交流吗?既然是合作交流就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成为优秀学生的"陪读",让小组讨论成了个 别学生的独角戏。事实上,如若教师真正重视小组讨论,就要对小组进行科学组合,还要确定组内分工,并以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予以保障,而不能信马由缰,让小组讨论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综观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新俗套",不难发现,这些俗套多是指向听课教师,为的是课堂的观赏性,以博取践行新课改的评价。事实上,新课改的重要精神莫过于以生为本,因为,它所倡导的一切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真正目的与用意,还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只有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抛去形式化的桎梏,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若教师多一些生本意识,在使用多媒体之时,就会思索,课件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就会审视这样的活动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是否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施课堂讨论时,就会思考学生会在讨论中得到什么,能否真正学会倾听,主动表达?
  优秀的教师绝不会被新课改的俗套的束缚,因为他们的教学始终指向学生,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个会心的微笑,每一句善意的提醒,都是为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看不到有形的招式,却看得到每一位学生的灵动,这才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网站目录投稿: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