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法论。在阐明该方法论的主要指向和基本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转换理论视角、转换把握对象、转换工作路线等方面,論述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其理论走向实践的结合性、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行动指导的具体性丰富和拓展了治国理政路径,是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15-0007-09 Xi Jinpings General Methodology of the Governance of China:Adhere to Problem-oriented LI Shuye Abstract:Adhering to the problem-oriented is the general methodolog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leader to manage state and government affairs.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main direction and basic dimensions of the methodology,and fur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version theory,the conversion to govern the object,the conversion of work route,it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adhering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nd its theory to practice, the pertinence of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specificity of action guidance.The methodology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path of the governance of China,which is an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ese. Key words:adhere to problem-oriented;the governance of China;methodology 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十分注重运用正确方法论来治国理政,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治国理政的一切执政和治理活动,最终都要深入现实进程中,落在实际工作上,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发展规划、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都要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治国理政的所有方略,最根本最深厚的根基在于实践,最强大最直接的动力在于直面和应对各种问题,是问题在主导着、推动着治国理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针对全局性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普遍性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重点性问题,反"四风"、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重大举措都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都以问题为导向。概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是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方法论。 一、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的现实意蕴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现实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与深刻的思想意蕴。 其内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中国问题"为基点,研究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改革,推进发展。 其根本,是用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思维看待发展问题。既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世界潮流,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必须根植于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直面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清晰准确地看待和分析改革发展中的新老问题,才能从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规律。二是必须具备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决不能仅仅关注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而应从世界历史范围内予以把握和理解。尤其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不断深化的前提下,要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正视分歧,将冲突点转化为合作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三是应看到"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3]。存在于世情、国情、党情的问题,多是关乎中国发展的"命运性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 其取向,一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要有鲜明的立场或价值取向。"依靠谁、为了谁"是贯穿治国理政始终的大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是为了解决民族生存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问题,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治国理政,要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导向,着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从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深入人民群众中,找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把握着力解决,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戒片面追求"效益"与"政绩"。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建设的主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坚持以问题导向推进治国理政,离不开党中央或执政团体的探索和总结,也不能缺少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但归根结底是靠人民群众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智慧结晶,是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同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5]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深入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找准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依靠人民群众解决这些问题,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治国理政的必经之途。站在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为导向,治国理政才拥有了无穷智慧,才拥有了"载舟之水"的磅礴力量。 二是坚持中国实践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要有正确的方法。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立足于中国实践,放眼全球看问题。首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站在中國立场,用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中国人最明白、最懂得,"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画脚,是要犯错误的"[6]。因此,解决中国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但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环境,不能脱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不能脱离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要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使治国理政立足于中国实践基础上,踏实而稳健。中国实践是开启治国理政思想之门的钥匙,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产生的基源。中国实践涌现出的中国问题,其客观性、先存性令治国理政有原由、有内容、有价值,其聚焦性、方向性使治国理政不会笼统、零碎、杂乱。实践中形成的应对各种问题的认识、思路,成为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创新最直接、最丰富、最生动的原料,使治国理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学会用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去看问题,把中国问题同世界发展趋势有效衔接起来,避免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要义和必然要求。总之,立足于中国实践与放眼世界结合起来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才是积极的、健康的,才是应有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才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幸福。 三是坚持理性化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要理性看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理性过程,是讲道理摆事实的非情绪化思维,它要求人们既要不断增强科学判断能力,又要理性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出现带有偏见的、情绪化的甚至是扣帽子、上纲上线的做法。或者说,坚持问题导向实践是有目的的创新实践,不是盲动,更不是蛮干,实践的每一步都要努力做到有科学依据。首先,要站在中国立场思考、解释和揭示中国问题的内在逻辑、性质、动力、前途;其次,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探索中国问题特殊的、内在的形成和演变规律、解决路径;最后,要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对规律性、趋势性、潜在性问题进行准确预判,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找出解决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四是坚持发展取向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意图和目的就是推动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7]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问题是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客观矛盾不会自动地推动发展,问题也不会自动地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真正的发展是实现在人们把客观矛盾自觉列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自觉列为目的的实践之中。故推动发展要从问题切入,认真研究解决现实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找到发展的规律,推动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入手做好本职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不解决问题,不化解矛盾,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难以推进和发展。 五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问题导向的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先,党是人民群众干事业的统领者。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治国理政,其直接目的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统领者。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和有用的思想资源用在发现、分析、解决本单位或本地区的矛盾和问题上,用在研究关系中国发展的关键性、命运性问题上。要在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创新的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契机,不能借口存在问题而畏缩不前;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善于在比较中、在改革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其次,党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强大"工具"。中国共产党定位为"先锋队"的实质就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民群众所用,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变世界的锐利"武器"。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给出精辟的论述:"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做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8]中国人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就更有了手段、有了方式、有了途径,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出力、用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更被激发调动起来,实现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做贡献的局面。人民群众通过党使自己真实地拥有了创造历史、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二、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的实践维度 治国理政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即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故无论是搞理论研究还是做具体工作,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不能在抽象的理论中兜圈子。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内涵可从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自觉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 (1)自觉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有问题,即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思想自觉,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大局与基层实践的微观环节出发,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具体言之,一是要有正视问题的态度。既要积极地从全局角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审视,又要主动从具体环节中对各项工作进行微观体验,善于在改革实践中认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中等方面的"中国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如果回避或掩盖问题,自然不能查出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面对现实,查找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迎击问题,才是应有的态度,才可以坚持问题导向。二是要有认识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不会自行显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往往都是表象,真正的、特别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一般都是隐性的。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9]。也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为确保改革稳步前进,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能抓住主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许许多多问题,问题就是矛盾,而千千万万的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从复杂多样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即抓住主要问题。抓住主要问题就是抓住了统筹解决问题的要害和关键,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系统性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果抓不住关切国家民族发展的大问题,只抓小的问题、狭隘的问题,或者是虚假的问题,就抓不住根本,就不会形成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真理性认识,也就不能有积极作为。 (2)敢于直面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0]。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的时代声音。因此,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而是积极主动地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即敢于直面时代问题,才能防微杜渐,才能缓解矛盾和化解危机,才能真正把握发展的历史脉络、确定发展的历史方位。如果无视或回避问题,任凭问题肆意发展,就会形成破窗效应,问题就由微挠之弊演变为沉疴宿疾,从而影响和损坏党的形象,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削弱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党和政府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敢于直面问题,一要审慎应对,遇到困难或出现突发问题时能够沉住气、稳住神,并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应急方案,及时处理问题。二要不回避,遇到困难或出现突发问题时不能故意回避采取"鸵鸟政策"或选择性失明,而要积极面对,不掩盖、不退缩,坚定应对定力,破解发展短板。现实中,有人害怕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遇到问题绕着走,看到困难推三阻四,总想在安逸平缓的条件下生存,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自己有利的就干,反之就不干,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事方法一定要除之。三要勇于担当,遇到困难或出现突发问题时不怕担责,不明哲保身,而是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科学分析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即对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剖析。一是分析问题的存在性。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明确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进而找出解决方法和答案。换言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切中时代问题深入研究。要分清问题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从中揭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历史脉络。二是分析问题的关联性。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问题的产生发展,认识问题的变化规律,理解问题的具体特征,搞清楚问题的逻辑关系,形成关于问题的因果联系理论。三是分析问题的性质。要在复杂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准确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根本问题与枝节问题、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一定要注意,真假问题总是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许多时候往往真假难辨,甚至以假乱真、以假换真、以假充真;也一定切忌,把统一的问题孤立起来,把统一的整体分割开来,把持续的过程静止地看待。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才能从中找出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善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4)正确解决问题。发现、直面、分析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根本意义所在。问题不会自动化解,更不会自动推动发展,发展实现于问题解决的实践之中。也就是说,问题只有解决了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否则就是阻力,就是障碍。正确地解决问题,是发展的起点,是发展的实现,是发展的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14个坚持"基本方略,清晰地给出中国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进而回答了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即走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现代化新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回答,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出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可见,坚持问题导向的治国理政方法论,其精神实质是在治国理政中善于抓事物矛盾聚焦的典型事实,即找准问题,以此展开治国理政的具体分析和认知、制定治国方略、推动改革发展,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堅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转换为"坚持问题导向",或从实际出发转为从问题出发。如此转换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赋予其时代性、具体性和现实性。 首先,转换理论视角,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所谓"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认为,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13]。而"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的准确把握。"事物的矛盾就是问题"[14],故"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的指意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这样,在理路上就使"实际"的指向转为"事实",进而落在了"问题"上,实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理论视角上的转换,建构了理论走向实践之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转为"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视角的如此转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创新了科学发展的问题观,揭示了时代、问题、方法交映的内在辩证法及规律,从而为在治国理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治国理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密切关注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正是由于这种理论品质,使得习近平同志能够不断正确指认时代本质,适时转换理论视角,为解答现实问题、把握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运用的时代性,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转换把握对象,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运行中就是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内含于把握事实总和或从整体联系中把握事实,转换为抓事物矛盾聚焦的典型事实,而"事物矛盾聚焦的典型事实"就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于是,把握"事实总和"就转换为抓"事物矛盾聚焦的典型事实"即问题。这样,就使一般的、泛化的"实际"转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彰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此,抓住、抓准了问题,也就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以问题导向开展工作,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5]。也就是说,问题根植于人们的客观实践活动并通过特定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和实效性,因此工作应从问题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理论走向了实践,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而理论结合实践的本质就是要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治国理政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治国理政的执政和治理活动不是"纯学术"研究过程,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了土地问题,解决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改造问题;改革开放后,首先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如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从形式上看,治国理政不是简单套用或照搬马克思主义等经典理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战略、方针、政策回应不同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但要立足于中国实践,站住中国立场,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任何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才能推进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建设。 把握事实总和转换为抓事物矛盾聚焦的典型事实——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拓展了治国理政路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理论成果,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运用的实效性。 最后,转换工作路线,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列举个别事例来代替"事实总和"开展工作,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做法,一是不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之间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所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的、简单的、偶然的联系;二是不能客观精准地把握事关大局的长远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不能深入研究当今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不能认真抓好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往往出现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看问题的误区,造成以偏概全。 工作中如果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重大影响,不能看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远背景,不能看到问题形成的历史过程,其结果只能是,抓一些琐碎的问题,窥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认为问题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抓不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治国理政中,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和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不能以个例或个案做决断。个别零散、孤立的事件或现象不具有代表性或代表性不强,自然也就不能凭借零散孤立的事实做决策,而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根本要求就是"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16]。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对所要掌握的真实情况不能靠列举零散孤立的事例,也不能靠罗列现象,而必须把握事实的总和,做辩证的认识和分析。对此,列宁给予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7]因此,做工作不能以零散的事件或孤立的事例展开和深入,零散的事件或孤立的事例不足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性,不能说明事实的真实性、可靠性,要从事物的整体、全部联系中把握事实,事物矛盾的根本或具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事物整体联系中的事实。治国理政,关切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大事,不仅要知道事实的总和不是零碎事实的简单叠加,更要懂得从整体联系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把握发展整体,不偏执一方,坚持整体与部分相互促进;善于厘清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战略性和操作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总之,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从整体联系中把握事实的工作路线,规避了列举零散事实的惯常做法,避免了以偏概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71.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27.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8]毛澤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3-374. [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13][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83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16]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1. [17]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