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读了三遍,因为一开始看的是偏向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像明朝那些事,甚至是一些历史小说,如张居正,李自成之类长篇小说。初读万历十五年是一脸懵逼的,没有时间线,没有故事线,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混乱,跳跃度有些大,看过一遍之后还是不知道说了啥。但是过了几年进行第二遍读的时候,那个时候可以记住里面的故事,但是更深一步的还是啥都不知道,特别是李贽那部分,里面的思想真心啥都不懂(虽然现在还不明白,但是好歹大致有些了解了)。 今年看了第三遍,从一开始的"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一点点将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引出。这本书一共讲了六个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官员海瑞,将领戚继光,还有哲学家李贽,通过讲述这六个人物,分别引出了明朝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军事模式和思想模式。 它的基调有些沉重,除了申时行结局还行,其他人结局都不咋地,万历立不了他喜欢的女人为皇后;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差点被挖出来鞭尸;戚继光在五十来岁,虎威尤在之时被罢免,回家度过晚年;海瑞被当成一个吉祥物,给了个位高权轻的闲职放在那;李贽几次入狱,最后在狱中自刎而亡。我想这个基调或许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退守台湾,作者漂泊海外,看不到希望,因此此书的基调才会这样。 不能否认的是这本书也有一些问题,如陈梧桐《扭曲和贬抑明史的几种观点》所言,黄仁宇先生为了论证资本主义为西方所特有,中国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哪怕是资本主义萌芽。只有在外力的作用下,中国才能被动地实施"现代化"。为了论证这种观点,作者对史料采取极不严肃的处理办法,只征引符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凡是于自己观点相悖的史料一概摒弃不用,而且对所征引的史料又多有误读、歪曲之处,甚至做了"掐头去尾"的技术处理,以契合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李贽这部分存在多处断章取义的硬伤。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还是偏向喜欢,单从内容的角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