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奶,豆在瓶中笑,本是同根生,奈何嗷嗷叫。 ——快消品的世界,从来不缺血战。当战争指向奶制品领域,来自植物蛋白饮料的局部战争,杀得各方是热血沸腾。南有椰树牌椰汁、中有养元六个核桃、北有承德露露,椰子、核桃和花生,最终成就了这三大诸侯。但多品类的局部战争还没结束,一场由蒙牛、维维、唯怡、达利等巨头引发的以豆奶为主的全面大战,一触即发。 传统奶企跨界,老牌豆奶崛起,快消巨头入围。关于豆奶的争夺,实际上一是瞄准了以牛奶为代表的动物奶饮料的供需失衡;二是看上了消费多元化下,植物蛋白饮料需求的激增;三是对下一代资源型饮料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500亿元,这是众多主战者对这一单品的估值,而其背后隐藏的数千亿元级植物蛋白饮料市场之争,也近在须臾…… 豆转"星"移 如今豆奶市场的战争,从某种角度上说,要以维维豆奶的上市为导火线。 在维维豆奶2000年公司的招股书中写得很清楚,维维股份拟与香港立新公司合资组建徐州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亿瓶塑瓶奶生产线。同时,业务涉及牲畜饲养、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食品与饮料生产、葡萄酒酿造、超市零售、远洋捕捞与水产品加工、食品运输、食品包装等。一直是豆奶标杆的维维,走上了多元化道路。 按道理来说,豆奶领域霸主登基,闲杂人等可以无事退朝了。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不按照一般逻辑在走。 很快,维维多元化步步受挫,其他业务不说,2015年维维的豆奶业务总营收只有14.89亿元,公司的净利润常年徘徊在1亿元左右。而始终专注于植物蛋白饮料,2000年营收只有维维一半的承德露露,到2015年的年销售总额已经达到27亿元,净利润高达4.63亿元。2005年才创立的六个核桃,销售额做到了150亿元…… 维维减兵收阵之时,正是各地诸侯开始厉兵秣马之机。 长久以来,关于四川和重庆地区火锅佐料、下菜酒的差别,争议从未间断过。但无差别的是几乎所有火锅馆,都配有植物蛋白饮料唯怡。唯怡正是靠"火锅伴侣"的定位,在外无维维一样的强敌侵扰下,用10多年时间成長为了川渝地区的豆奶霸主。 2009年,在逐步改良了豆奶配方后,融合了花生、大豆等成分的"新唯怡"在川渝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80%。"狭小"的川渝市场,已经容不下唯怡的快速膨胀。于是,一场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品牌扩张战略逐渐拉开。 第一步,唯怡进一步强化消费固有认知,通过可爱的V形手势、唯怡=维生素E打造品牌识别度和卖点,并以高颜值、有营养主攻女性市场。第二步,唯怡慎重选择外拓市场,先从四川文化及消费习惯具有强烈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陕甘、云贵等西部省份进行市场拓展,然后以川渝外流人口数量庞大,对来自家乡的产品具有特殊的情结为突破口,进行情怀营销。 最后,同时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唯怡系统地对渠道扩大化,提升大众即饮和家庭消费的比例,将渠道分配为中餐饮占55%,商超、干杂店占45%,又顺利挺进了华北、华中地区。 一路所向披靡的唯怡,直到想要进一步吞下东北地区时,才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不仅仅是为了阻击唯怡,东北作为大豆主要原产地,本身就隐藏着无数的力量。这些力量之中,坐拥1 000多万亩生产基地的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地方龙头,发起了一轮"荣誉之战"。 2016年,在其豆奶产品正式上市之前,北大荒团队针对豆奶普遍存在豆腥味的毛病,对产品进行了大规模的口感盲测。经过多达10 000余人的品尝对比,最终试出了口感认可率超过90%的配方。"北大荒"东北豆奶横空出世。 除了凭借非转基因、道地东北原料等提升产品口感之外,北大荒特别注重产品颜值。比如,北大荒的玻璃瓶东北豆奶,采用插画的表达形式,融合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淳朴东北文化,打造了浓郁的中国风。 更甚者,为了提高动销,拉拢经销渠道,北大荒大白袋产品零售2元/袋,价格优势突出;玻璃瓶产品不回收,零售价在4~5元,产品的净利润高达40%以上。同时,北大荒推出"2元乐享"活动,50%的中奖率,让消费者可以买一瓶,再用2元换一瓶。 一系列动作之下,北大荒不仅阻击了唯怡等一群伺机进攻东北地区的企业,同时,北大荒东北豆奶更成一个爆款,开始由北南下,逐渐占领了华北地区。 除了北部战区之外,另一豆粉巨头黑牛集团,2016年及时从亏损的多元化中抽身,推出液态豆奶打算上演一出"王者归来"。专做豆浆机的九阳集团、连锁餐饮永和豆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豆奶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起家中国香港地区,专注豆奶的维他奶,深耕广东、福建等豆奶消费旺盛地区,成了区域一霸…… 一时间,群雄并起。而在这风起云涌中,维维豆奶市场份额从最高的80%下滑至2012年的不足25%,仍然没有停止魔鬼的下滑步伐。 急先锋的滑铁卢 就像滴滴、特斯拉颠覆了传统出租和汽车行业一样,真正对整个豆奶行业冲击的力量,也来自行业外。 早在众多区域豆奶品牌还在拼命外拓的2014年,蒙牛就与美国最大的植物基饮料和食品公司WhiteWave组建合资公司。同年12月12日,蒙牛与WhiteWave共同创立豆奶品牌——植朴磨坊,预示着蒙牛开始跨界进军植物蛋白饮料市场。 蒙牛的入局,代表了部分传统奶企的生存焦虑症。三聚氰胺事件后,动物奶市场持续低迷。同时,亚太地区人群,具有全球最高的乳糖不耐症,具体表现为喝牛奶易拉肚子。而随着大众消费意识的提高,植物奶不含乳糖,营养价值与牛奶趋同,更适合亚洲人群体质的优点逐渐被广泛认同。 选择与WhiteWave合作,蒙牛想称霸植物蛋白饮料的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WhiteWave旗下Silk豆奶品牌,具有40多年成功经验,在北美市场占有率高达40%~50%。蒙牛就是要复制这一成功经验到中国。 一开始,蒙牛并没有大力铺线下渠道与区域品牌抢势,而是选择在京东等电商平台试销,拓展新兴渠道。同时,在羊年除夕之夜(2015年2月期间),蒙牛通过春晚向全国消费者送出1 000万元"微信红包",其"植朴磨坊"微信公众号粉丝量一晚新增300多万。 在产品上,蒙牛瞄准彼时豆奶市场在营销和配料上的同质化,以绿色有机、"无添加"等为产品标签,主打核桃和巴旦木两种口味。并以6元的价格,切中豆奶只往中低端做的通病,提前布局高端豆奶市场。 并不同于其他商战,唯怡、北大荒、维他奶等区域性成长品牌更乐于看到蒙牛的入局。他们希望通过巨头的渠道和市场能力,担当市场培植的先锋,将豆奶的概念进一步打入消费者心智。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经历了春节那轮营销推广后,蒙牛就像断了炮火,后续进攻乏力。 2015年蒙牛财报,仅用"经过一年运营,蒙牛对于未来植物基营养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来简单描述"植朴磨坊",并未公布任何相关财务数字。 事实上,蒙牛的高举高打,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滑铁卢"。首先,其"无添加"概念本身就和核桃口味、巴旦木口味乃至后来的香蕉口味的描述相冲突;其次,蒙牛自一开始就将"植朴磨坊"当成了饮料来推广,无论是在线上渠道还是在后来的线下KA等渠道,"植朴磨坊"一直展示在饮料区而不是乳品区。同时,"植朴磨坊"完全复制了欧美地区的配料和口味,并没有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口味特点进行调整,接受度不高。 2016年5月,经过半年多的战略调整后,植朴磨坊的4款升级产品在蒙牛自营电商平台上市,并限量900份。定价为60~66元/245ml×12包,较之前略有下调。在包装上,色彩更鲜明,元素更丰富。而在口味上也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调整了配料,并推出了醇香豆奶,主打"无添加"概念,并被陈列到了乳品区。 在凭借热门IP《致青春》电视剧的植入推广下,2016年,植朴磨坊以营收3.3亿元,占比蒙牛总收入0.6%的成绩,被写入了蒙牛财报。 但稍微缓过气的蒙牛,没想到又遇到了当头一棒。2016年7月,达能集团宣布将花费近100亿美元收购WhiteWave,获得其豆奶品牌Silk,进而进军中国市场,豆奶界一片哗然…… 维维豆奶的回马枪 蒙牛入局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它多元化本身。在它的市场教育下,消费端已经形成了对高中低端豆奶的基本认知。同时,包括伊利、达利等乳业、快消巨头,也纷纷抓住机遇,搅入战局。 2017年3月20日,成都春季糖酒会。维维饮料销售总经理陈洪卫代表维维创始人崔桂亮正式宣布,"进军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很多媒体用"回归""维维出枪,大杀四方""王者归来"等词汇,来形容这个沉寂了16年的豆奶巨头的变化。 崔桂亮此记回马枪,绝对是有备而来。他一改维维豆奶传统"沉稳、内涵"的经典形象,出人意料地采用了手绘感十足的"恶搞小黄人"视觉形象,体现了"快乐、年轻、时尚、健康"的产品定位。与传统的维维豆奶相比,"新维维"更强调产品个性化特征,主打"年轻态"。 最大的改变是维维实现了产品社交化。崔桂亮充分借势互联网传播热度,通过设计关联品牌形象的社交表情包、社交语言,以网络热词、二次元、搞笑段子为载体为产品注入社交基因,打造网红产品。 比如维维原味豆奶"豆智豆勇"系列,采用利乐包装,零售价每盒3元,可"豆""智""豆""勇"四盒组合贩卖,进攻学校市场。线上,分别与百度外卖平台、民生银行金融品牌合作,通过"爱逗套餐""扫逗送黄金"等活动,增加受众黏性与品牌热度,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曝光度与市场影响力。线下,结合强力地推,崔桂亮在校园超市门口设置试饮,学校食堂设置硬广等,真正打造超火爆校园豆奶饮料。 维维的改变让人大跌眼镜并又暗叹其创新魄力。但偏偏,维维进入的还是2~4元档豆奶市场,在这里它将遭遇最多的炮火。而重要的一炮,則是达利集团的阻击。 2017年4月,达利集团宣布以"豆本豆"豆奶为标志,正式进军植物奶领域。这个拥有达利园蛋黄派、好吃点、优先乳、和其正、乐虎等产品线的食品巨头,校园本就是其一大市场。为了推广豆本豆,达利集团聘请了孙俪作为豆本豆的形象代言,冠名热门综艺《奔跑吧,兄弟》,并利用本身大渠道+大明星+大媒体的优势,在线上与线下进行360°无死角覆盖。 同时,达利复制蒙牛的豆奶概念,主打"健康无添加"概念,并将产品线细分为原味豆奶,无蔗糖纯豆奶和有机豆奶三种形态,进一步细化消费人群。 不只是剑指维维,2017年初,达利集团喊出"用三年的时间打造500亿元的豆奶品牌"的口号,在2017年上半年财报中,达利集团的豆本豆营收超过2亿元。达利的系列战术,均在朝着豆奶第一品牌的战略意图前进。而维维回马枪的威力,还需要多场恶斗来验证。 江湖很近,江湖很远 事实上,当维维、唯怡、达利、蒙牛等企业携豆奶逐鹿中原之时,豆奶巨头维他奶,一直在潜伏布局,并凭借广东、福建等地区成熟餐饮渠道和豆奶消费,将市占率做到了42%。 2016年3月,维他奶(武汉)有限公司投产,玻璃瓶维他奶及利乐包产品正式下线,项目总投资5亿元;2017年8月31日,维他奶在东莞的生产基地完成签约仪式,项目投资总额10亿元,预计2021年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约18亿元…… 更甚者,维他奶集团凭借2017年暴火的维他柠檬茶系列,火速进入了内地校园、商超KA、便利店等渠道。而维他奶也大有借柠檬茶的渠道优势席卷全国,一统天下之势。 然而,2017年4月,包括维他奶中国区总经理在内的9名高管相继"因个人原因"离职,引发股市动荡,并引来外界对豆奶行业人才流动和争夺的无限遐想。而维他奶也并不被柠檬茶带来的新渠道看好,仍受困于餐饮渠道的单一,而不能急速扩张到全国。 但关于豆奶产业的争夺远不止此。 作为大豆的主要产地,东北地区成了豆奶企业角逐的另一大战场。维维在东北成立黑龙江绥化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公司+种植大户"的合作模式,拓宽大豆原料的供应渠道,建立了粮食生产与仓储基地。维他奶每年约投入4 000万元在东北地区采购非转基因大豆,在黑龙江设立大豆生态农业基地,首批投种2万亩。达利集团2017年与北大荒农垦局嫩江农场签订了5 000亩大豆种植基地的合作项目。黑牛豆奶在辽宁拥有生产基地,大豆种植面积10万亩…… 2016年,豆奶市场成熟的日本,规模已达到800亿日元,体量接近中国市场的60%。而我国豆奶销售规模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体量已达83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豆奶消费市场。而据证券机构测算,随着早餐文化、健康饮食等概念的普及,综合考虑未来中国人豆奶均消费量(3倍空间)和人均消费金额(5倍空间)的上浮,结合未来人均GDP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守估计豆奶市场潜在规模达500亿元。 豆奶江湖,风云际会,谁将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