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再谈国民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再谈国民性》是一本由张鸣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谈国民性》精选点评:
  ●以史讽今。许多典故,以后要看多点历史书,国民性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变,堪称经典,难怪当局将张鸣列入管控名单。
  ●袁世凯的情商确实爆表: 1一下属跟袁随口提过一次的妓女,袁便用心安排,将其赎身许配给下属,2张作霖多看了两眼袁家里的四块金表两眼,回头袁就叫人把金表送到张作霖府上
  ●张鸣论野史集
  ●小随笔小想法
  ●应该是博客文章的集结吧,犄角旮旯里的一些事儿,翻翻看看也挺有意思的。
  ●没看出来是讲的什么国民性,倒全都是对皇帝官员们的各种八卦吐槽。文笔诙谐,深入非常浅出。我历史看得少,所以觉得干货特别多(也确实有很多轶闻),而且看了很多小短文之后会想去找专门的历史书读一读。
  ●拿到书是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去看的,国民性这是一个多么严肃而有内涵的话题。 看了目录,四篇从皇室官场精英民众来讲,那国民性究竟是什么? 书用了一天就看完了,看不到一半,定位就是清末为主的历史小故事合集,似乎作者也是有观点在叙述里面,但是总觉得欠缺一些什么,所以断不能称之为国民性的研究著作。 仔细回想,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故事的真实性,本来清末那些事的真实版本奇闻逸事在当时社会上就各种版本扑朔迷离,作者讲故事时并没有给出史料的引用出处,根之不稳又遑论之。再者对故事的解读,作者的观点基本上是没有观点,这些个故事的解读方法本就通俗,一没有更深入的调查事件,二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仅仅是简单的抨击嘲讽而已。
  ●也就没事拿来随意看看,正史野史傻傻分不清楚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
  ●翻来覆去说那点标新立异的近代史,就是谈了国民性了?
  《再谈国民性》读后感(一):没有国民性,只有博弈学
  我一开始不是很喜欢这个书名——但看完这本书以后,发现这题目对这本书还真是无比贴切。里面那一个个缺乏深入总结的事例,确实也只能以国民性这种虚无缥缈,玄而又玄的大概念笼统概括,因为实在没有几篇能够深入分析,讲出超越其上的东西。
  其实所有的国民性,都可以分解为特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下人群的博弈学,将含混的面纱揭开之后,每一个案例都可以有明确的逻辑因果,并且成为后世值得铭记的警讯——尤其以这本书所使用的那些的材料而言,就清末民初的许多大小事件,不同社会阶层做了相当有趣的刻画,本来可以成为绝佳的原料。
  遗憾的是这本书几乎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每一篇的史料都大有可分析的内容,可作者却在大多数最应该也最适合分析的地方,只放了一些含混无比模棱两可的结论就草草收场,这简直是对这些史料的浪费,这本书本来具有成为一本深入剖析时代与人性的经典之作的潜力,但是由于执笔之人既没有鲁迅老师那锋芒凌厉的剖析能力,亦没有现代研究者应该人手一套的便利分析工具,使得大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只是很随便的处理了一下,就端上了桌子,以至于整本书最后也就只能落得个"轶闻"的等级。我觉得这着实令人惋惜。
  不知作者对于他想要讨论的问题究竟是真的有心无力,还是不打算用力?
  于是我特意去看了下作者信息,一看是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我立刻释然了。想来作者对官场糊弄文化最为精熟,绝非偶然。
  《再谈国民性》读后感(二):学近代史的佐料
  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影视界、小说界刮起了一股"戏说风"。《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总之多数是清代的故事。现在貌似"戏说"不再流行了。而严谨庄重的历史,仍然让人心生敬畏,普通人接受起来仍有难处。像张鸣教授在《再谈国民性》中的文笔,轻松自由,嘻笑怒骂,又以史实为依据,目前似乎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因而他的书会热了。
  这本《再谈国民性》,是清末到民国各色人物脸谱的绘描。从慈禧太后到光绪皇帝,从大臣太监宫女到匪帮刺客,没有严肃的边界与分类,信手拈来,自由发挥,说到哪儿算哪儿。
  比如这篇《刺马案的人工迷雾》开头一句:
  张文祥刺马,是清末四大案之一。也是四案中最为扑朔迷离的一桩疑案。张文祥就是张文祥,一个干过捻军,也干过太平军的刺客。
  上句中"张文祥就是张文祥"充分体现了随口说轻松表达的风格。
  从长辫子的话题到麻将的话题,尽管琐碎,却蕴含着作者的观点。作者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是想还原清末这段历史时期的人和社会。本书虽支离零碎,各篇篇幅不长,却轻松自在,读起来易于接受。
  《太后逃难图》说的是1900年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的一段史事。最后一段:
  在当时的中国,遇难的事百姓们常有,兵灾来了要逃,水旱蝗灾也要逃。逃难,逃难,本身就是难。逃难的日子,人不如狗。位于高层的统治者,如果自己把祸惹大了,也免不了要逃一逃。这样的教训有一次,比上多少堂居安思危的课程要强百倍。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清朝改革才会如此坚定。
  也是自由自在的文笔。不过最后一句作者的观点,有不严谨的地方。
  个人倾向于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对于真正有学识的学者是发自心底的佩服。个人认为,学习中国近代史最好的书有两本:一是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详细严谨,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二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叙述极为简洁明快,观点明淅,虽是薄薄的一本,实是经典。另外,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这本书与前两本不同,完全是末代皇帝的自述故事。从中也可看到清末的高层的人群脸谱。
  本书可作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佐料。
  《再谈国民性》读后感(三):历史众生相 再谈国民性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易写。现在市面上好多写历史的书,严肃一些的就成了学术专著,《三国志》一般晦涩无聊,寻常读者不愿亲近;可是,加点儿戏说成分的,却又成了《戏说乾隆》,满眼皆是虚构而来的风花雪月,读者只能当成《古今传奇》或者《故事会》来看,看的过程中就图一个乐字,一笑了之。
  张鸣老师的这本《再谈国民性》算是兼容了史料的严肃性和娱乐的趣味性,读来既不艰涩,饶有趣味,却又感觉可信,并非"满纸荒唐言"。比方,他评价李隆基说是一个玩什么像什么的高富帅,又说真汉子的雍正是一个玩个性的皇帝。一针见血,却又趣味盎然。
  不过,趣说历史,并非张鸣老师的真实意图。张鸣老师素描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众生相,目的是为了揭露影藏在历史背后的国民性,或者可以说是国民的人性中的阴暗面。
  只是,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连服饰方面都追求欧美范、日韩风,可见闭关锁国、因循守旧的保守性已然成为历史,所以也不必过多强调。
  透过张鸣老师的书,我觉得国民性最大的一点可以算是虚伪性。"人吃人"的现实惨无人道,这种直白的文字表达也太赤裸裸,所以国人发明了"两脚羊"这个词以"吃羊"的心态来克服"吃人"的心理压力,同时掩饰自己的罪恶。
  虚伪性的表现之一便是面子文化。
  皇帝好面子、国家要面子,便需要人为地创造出神来,或者生拉硬扯地制造出一些所谓的"祥瑞"来,以证实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实在没辙了,花钱买"民意"也行。这一点正如张鸣老师所说,"不端着,政治的假面就挂不住,好些冠冕堂皇的话都说不了"。
  当权者好面子,倘若"老佛爷很生气,后果便会很严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八旗子弟,只要你不懂得"打狗还要看主人"的道理,你就是公然不给当权者面子,甭说前程,怕是性命都有危险。
  但是,当权者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面子,也得考虑给手底下做事的人、甚至是宠爱的"小玩意儿"面子。当权者给下面的人官职、金钱这样的赏赐,本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恩典,但是发展到后来,臣强主弱,又成了祸端了。
  凡人好面子,最便捷的方式便是装B,给自己认个祖。姓李的是盛唐后裔,姓张的是玉帝亲戚。实在没什么可以拉扯过来标榜自己的,只要给自己贴上"孝道"的标签。只是这种面子行为显然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而是彰显给他人称赞的。万一自己的"孝"不为人知怎么办?嘿,好办啊,避讳啊。为长者讳,甚至公然莫名其妙地矫情地放声大哭。
  面子这种事情,无论是对要面子的人来说,还是对给别人面子的人来说,"锦衣夜行"断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发展到后来,又有了马屁文化。所以,张鸣老师说"人之为人,什么都有尺度,马屁没有,什么都有底线,无耻没有"。
  叹息,面子文化的背后又折射出国民的另一个特性——才不正用。
  《再谈国民性》读后感(四):国民性的具体表现
  不是第一次买张鸣的书,却是第一次看。最近也刚看完了一本关于国民性的书,张宏杰写的,受益匪浅。再看张鸣的这本书也有收获,这是本历史随笔,我觉得作者所写的国民性是渗透于里面的各种故事里的,主要的阶级是中上层,他们对国民性当然会有引领作用,里面的历史故事很多,算是涨知识了,也有好的观点分析,不过对于随笔,知识点是无法归类的,也只能零散的总结自己所得。
  玩马球和赌江山讲述的是李隆基,他是马球高手,还喜欢音律,懂书法,都是专业水平,又是皇帝,肯定是女人的梦中情人。他爱玩、会玩,胆子也大,勇于冒险,刚毅果决,对文臣放心,对武将也放心,这种性格既造就了大唐的繁荣,也为大唐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羞涩的帝王中说康熙皇帝名不副实,说他懂音乐会弹钢琴,其实他的全部音乐才能,仅仅是一次用手指在琴上比划了一下而已。古时候皇帝稍微有点亮色,马上就会被记录下来,放大开去。
  皇帝的衣服不好补中讲述清末皇帝节俭的事。比如咸丰的补丁套裤,其实区区一个小窟窿,就花了几百两银子,有这个银子,民间可以买一打纱裤了。还有他的臣下修补门轴,即使最后咸丰省了四千九百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但还是花了五十两,一个门轴而已,就算最好的材料也就一两银子,一个工匠半天的活儿。皇帝真的要厉行节约,围绕皇帝服务的机构首先就不乐意,千方百计让你皇帝干不了,因为真的节约了,他们就没地方弄钱了。所以,但凡皇帝要省钱的地方,弄下来比不省花费还要高。
  清代的特供中描述负责贡品采办的内务府,只要干上内务府的差事,就一辈子两辈子都吃不完,他们打着皇帝的名义到处捞钱,成本一文不名,但该办的事却都办了。
  皇宫的安全与太后的脸面中总结一个道理,在一个王朝的天下里,最高统治者是无论如何不能得罪的,即使人家允许你提意见,也得周全地顾及人家的面子。
  戏里戏外的门包,其实主要说的是慈禧的宠臣奕劻。历朝历代,即使最高统治者,真正出于公心者也不多,忠于朝廷,总不如忠于自己,贪腐事小,效忠事大,效不效忠自己,事情最大。
  清人的撒钱与送礼,讲得是关于清代人的孝敬的事情,很有意思。明清两代,官俸很低,当时社会人们认为只消做官有了权,就自然有办法给自己弄钱花,弄钱的门道写的挺有意思。此外制度的内盗也是关于胥吏偷钱的故事,他们也是附生在权力之上的人,必须靠制度的弊端才能吃饭,吃好饭,把制度弄得弊端丛生,他们才好上下其手。
  闲衙门的闲话讲述养官的故事,衙门里不干事的闲人也得养着,官本位的缘故。不过他们可从来不承认自己是闲官,即使到了皇帝那里也是如此,大家心照不宣,假装都很忙,勤于公务。
  兵以食为天是讲述军队里捞钱的故事,军官捞钱主要是克扣粮饷和吃空额,士兵们捞外快的机会就是趁打仗的机会抢劫老百姓,所以,不管是对付外敌还是土匪,只消大兵出动,百姓对国家的军队都避之唯恐不及。
  班房——刑罚的另一副面孔。班房,就是一个地方官可以公开地草菅人命的所在。儒表法里的统治,班房就是一个最鲜活的说明书。
  杨士骧骂贿。贿赂这种事,有的时候是有人要办点特别的事,主动递上包袱,但更多的时候,是下面的人或者被管的人不得不贿赂,不贿赂,人家就给你小鞋穿。杨士骧骂下属是一种索贿方式,半是威胁,半是亲近。
  马屁的尺度讲述了魏忠贤的故事,当时的士人马屁拍的有些恶心了,书中一句话很好,只要权力能福人祸人,围绕着掌权者就肯定会有马屁。
  照相这点事儿。照相是个好玩的事儿,在晚清,凡是好玩的事儿,旗人都有份儿,不管它来自哪里。当年旗人中英语最好人出使多国,对别的东西都没兴趣,单单把人家的游戏一项一项介绍回来。旗人之好玩,可见一斑。
  麻将这玩意。麻将这种玩具集中了中国文化最恶心的成分:勾心斗角、李代桃僵、互相拆台,见风使舵。玩精了,就不像是在玩游戏,而是在玩阴谋、玩诡计,难怪它伴随阴谋文化盛行了这么久。
  关于两脚羊和的一个长长的故事。历史的书写者每每一笔带过,更多地喜欢说那些光辉灿烂的事。结果流传下来,再忠实的历史,也只是记录了该记录的一半内容。人性的弱点,不止是喜欢做坏事,而且喜欢掩饰人所做过的最坏、最恶的事。人能做出来的罪恶,有的时候人往往难以面对,因为自己的神经难以负荷。面对不了,就只好忽略,即使神经最坚强的史学家,在直面人类自己做的恶的时候,有时也难免精神崩溃。
  张鸣的书不错,以后会继续关注。
网站目录投稿:傲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