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红楼梦中所有与红有关的都是悼念朱明王朝


  《对牛弹琴图》包含了什么契机
  红学研究
  我认定:《红楼梦》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与《金陵十二钗》的初稿上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成的。简单地说--
  1.《风月宝鉴》:故事发生在宁国府。主角是大龄贾宝玉(也许就是贾琏),贾珍,秦可卿,王熙凤等。内容是以一个大家庭中的淫乱故事来达到警世的作用,故事从大荒山的补天石开始。
  2.《金陵十二钗》:故事发生在荣国府,大观园。主角是小龄贾宝玉,以及他的姐妹们。内容是一个大家庭的各种宴会,诗会等,描写了一个富贵家庭的坐吃山空。故事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故事开始,表达了贾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风月宝鉴》与《金陵十二钗》是两个经历不同的人写的,写书的动机与要表达的思想都不相同。曹雪芹经过改造,拼凑,改成了洋洋大观的120回的红楼梦。
  由于初稿的作者是两个不同的人,因此很难从120回的红楼梦中判断谁是作者。从大荒山的石头的哀叹,自己补天不成的内疚。索隐的人认定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反清悼明"的志士。认为宁国府的种种丑恶描写的是清廷的丑事,认为所有与"红"有关的都是悼念"朱明王朝",因为朱就是红颜色。考证出来的作者曹雪芹,好像不应该那么反清?因为他的爷爷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忠诚为康熙任二十多年的织造与盐政。因此坚信红楼梦是"反清悼明"的人就不信任有关曹雪芹的历史资料,否定有曹雪芹这样一个人,或者此曹雪芹非那曹雪芹,否定曹寅有那么一个孙子,至少否定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坚信曹雪芹是作者的人,为了要红楼梦"反清",千方百计地寻找甚至制造清朝皇帝与曹家的矛盾。什么曹雪芹青年时代曹家有一段中兴时期,曹雪芹还有一个姐姐进宫做了妃子,曹家有了第二次被抄家,才彻底衰败。什么雍正皇帝抢走了曹雪芹的爱人竺香玉,曹雪芹与爱人合谋杀死了雍正,写了红楼梦来记录这件公案。什么秦可卿原来是废太子的女儿,藏在曹家;曹家脚踏两只船,一面把女儿贾元春送给皇帝,一面隐藏着皇帝的政敌的女儿;在这样种种的与清朝皇帝的矛盾中写出了红楼梦。千方百计给红楼梦作者制造文字狱。
  红楼梦中多次表达了"末世"的思想。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红楼梦作者痛苦地惋惜两个最有才能的女子不幸生在"末世",这与大荒山的石头哀叹自己不能补天处于同一思想。末世,末世到底指什么?
  是指清朝处于末世?这不对啊,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正处于盛世。是不是说的是康熙的晚年,因争夺储位的问题闹得比较凶,成了末世?这也无论如何讲不通,不管反清的志士们如何希望清朝的政府成为末世,历史证明康、雍、乾还是清廷的盛世,要红楼梦的作者去补什么天?
  是指封建社会的末世?当然,要是从我们这代已经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来说,当然知道,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已经过了几千年,到了清朝,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世。可是清朝初年的红楼梦作者,就会有那么先进的头脑,已经哀叹封建社会的末世啦?这不可能。为了说明红楼梦哀叹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有的人就认为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应该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也是很牵强的,尽管贾宝玉是非常尊重女性,厌恶仕途经济;林黛玉要爱情自由,他们的遭遇客观地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但他们的遭遇并不反映封建社会是在盛世还是在末世。
  作者的末世思想到底是从何来?我认为唯一的来源是作者深切感到了明朝的末世。明末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昏庸:嘉靖(1521-1566)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狂热地崇信道教,始终不变的追求是长生不老。在道士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地修炼仙丹,不问政事。隆庆(1566-1572)皇帝朱载垕,在位6年。以智力迟钝,笨嘴拙舌著称,无所作为。万历(1572-1619)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他不满十岁接位,天资聪明,本应是一个可以寄以重望的皇帝。但在他亲政后,却对宰相张居正进行了彻底清算,拼命搜刮钱财,搜刮之烈骇人听闻。他为了册封自己最爱的女人为贵妃,自己最爱的儿子为太子,与朝臣进行了漫长的斗争,结果以失败告终。他满心厌倦,三十余年不出皇宫一步。明朝实际上亡在他的手里。天启(1621-1627)皇帝朱由校,在位6年。完全是一个木匠,整天在宫中锯啊,刨啊干他的木匠活,以做桌椅板凳为乐,朝政完全落在阉党魏忠贤手中。不算执政6年的隆庆,嘉靖、万历、天启三个天子都是一样地不理朝政,不见朝臣,于是宦官们便得以专权,各派势力互相倾轧,宫中奇案迭出,朝中一片混乱,加之土地兼并日甚一日,灾荒连年,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到了祟帧皇帝,虽然还想励精图治,挽狂澜于既倒,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崇祯(1627-1644)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这个在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吊死在煤山的末代皇帝,由于他是明朝末代中最勤于朝政,一心想中兴明朝的皇帝。最后宁愿玉碎不愿瓦全,以自杀来结果自己的生命。获得了志士仁人的怀念与尊敬。
  不管从历史学角度,如何来分析明朝最后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一个对明朝有血肉感情的宗室人氏,一定会对明朝的灭亡怀有自疚、惋惜、怨恨、一腔无法解脱的感情。我认为红楼梦的初稿之一,《风月宝鉴》,就是出于这样的明朝宗室之手。我认为不管出于明朝宗室之手的《风月宝鉴》,或出于曹寅之手的的《金陵十二钗》,其写作的过程或思路,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先把自己心中的要吐露的感情与思绪用诗词、曲调等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再来编写故事,即使故事与原来诗词不符,也就不管了。前面曾经讨论过的"先有《芙蓉女儿誺》的情文,后才有晴雯。"以及曹寅对自己为皇帝当了二十年的织造的叹息,才有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的故事类似。《风月宝鉴》的作者为了对崇祯的怨屈以及怀念,写下了秦可卿的判词与曲词。试看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什么意思呢?试翻译如下:无限的悼念感情已经弥漫了天庭,充溢了大海;这段感情只有用幻化出一个故事人物来发泄了。具有同样感情的我们(我认为计划写《风月宝鉴》的宗室至少有两个人)既然已经相遇在一起,要编一个故事来发泄,这个故事只能把真事隐去,用男女之情来表达了。不要说一切是由于从嘉靖皇帝以来,几代皇帝都是不肖子孙;但是若没有满清的不断挑衅,崇祯不会面临自缢于煤山的结局。
  画上的悬梁自缢的美人就是崇祯。故代文人常用"美人"喻君主,如李白的《长相思》诗中:"…美人如花隔云端…",就是诉说自己离开了长安,对君主的思念。据历史记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率步骑兵二万,以"七大恨"誓师侵明。乘明不备,攻取旅顺城,明游击李永芳投降,金兵撩夺后退走,筑界凡城于铁背山留兵防守,对明保持防御姿态。这是满清第一次对明朝的挑衅。再看秦可卿的红楼梦曲: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词曲的第一句很清楚,是说明秦可卿自缢死了。至于第二句,大多数人认为秦可卿是作为一个风情万种,淫乱家庭的少妇出现的,虽然在红楼梦吸收了《风月宝鉴》时已经去掉秦可卿的淫乱描述,但在红学家的心目中总抹不去淫乱的阴影,甚至认为主人公贾宝玉的不肖也归罪于她。因此把"擅风情,秉月貌",解释为秦可卿自持风月情多和容貌美丽。但是如何解释因秦可卿的自持多情美丽就成为了败家的根本?为什么要去追究早已在城外道士庙中不问家事的贾敬?"家事消亡"应该就是宁国府的家事吧!为什么又好像说的是荣国府的家事了。因为宁国府的家事消亡有什么好首罪宁呢?不是废话一句吗?若说的是荣国府的家事消亡,那又为什么要怪罪宁国府呢?而且与秦可卿又有什么关系?因此有些红学家们绞尽脑子想出可能贾敬与儿媳尤氏也有爬灰的嫌疑,因为尤氏即尤物,儿子贾珍的爬灰是有遗传的;荣国府的接班人贾宝玉由于在秦可卿房中的一梦就此堕落下去了。这些都是异想天开,红楼梦里哪有这等事!登峰造极的就是刘心武先生的"秦学"了。为了牵强附会地解释词曲,竟把秦可卿索引为废太子女儿。
  其实只要相信写这词曲的人是明末宗室,是为悼念崇祯写的,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能流传这词曲,用假语村言编造了故事形象秦可卿,至于这个故事中的秦可卿,是不是符合词曲的意思,就不管了。要是《风月宝鉴》的作者是为秦可卿这个故事形象来编写词曲,尽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编一首很符合的来;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这不是他写小说的目的。为什么最后整理的曹雪芹,可以这样那样移动、增删、改写故事内容,却不去改词曲一个字?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初稿是些什么人写的,具有什么用意,他不能为了词曲与故事情节一致而去修改写初稿的人用血泪写下的词曲。
  现在来看这首悼念崇祯的词曲的意思。擅:是独揽、据有、的意思。秉:是执掌、主持、的意思。风情除了可以理解为女人的性感的描述外,也可以理解为美丽风物、大好河山;月貌除了可以形容女子的花容月貌以外,明媚的月亮是不是也可以是隐喻"明朝的江山"!因此词曲的意思就是:崇祯自缢了,家破人亡,这就由于他独揽(擅)了大好河山,执掌(秉)了明朝的天下。他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啊?明朝从祖宗,那个一味只想长生不老,整天与道士混在一起的嘉靖皇帝开始,已经走下坡路了。一代一代的皇帝不好好教育接班人,到崇祯手里,已经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了。你崇祯皇帝要走上自缢的路,表面上看是流寇李自成,但根源还是满清在关外的威胁;你不采取逃跑或投降,是你放不下你一心想要中兴明朝的满腔感情。你宁愿玉碎,不愿瓦全。(宿孽总因情)。崇祯的自缢不但惊动了明朝的臣民,还惊动了他的敌人,李自成,多尔衮与年小的顺治。崇祯皇帝的丧事是最隆重的,这隆重表现在有多方面的人为他祭奠。直接的杀手李自成祭奠他,夺了明朝江山的多尔衮与顺治祭奠他,传说顺治还哭着唤他"大哥大哥"。南明的政权,南京的弘光祭奠他。因此反映在"假语村言"中的秦可卿有了那么难为人理解的大规模出丧,有那么多的高级官员祭奠。
  写《风月宝鉴》的无穷感情还反映在王熙凤的判词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对王熙凤的判词,历来对它的理解也是各色各样,莫衷一是。比较多的意见是,从王熙凤与贾琏的关系上来理解,一从、二令、三休、这人生的三个阶段,认为贾琏开始顺从、接着命令、最后休掉了王熙凤。至于为什么王熙凤被休以后要‘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没有办法解释了。假如我们先撇开王熙凤这个"假语村言"的艺术形象,从这首诗是明朝宗室为了哀叹明朝的最后灭亡来考虑,就会体会到用这首诗来哀叹史可法的悲剧是多么的贴切!
  这条判词的图画是一只雌凤背靠在一座冰山上,这座冰山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南京的弘光政权。南京在明朝初年是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崇祯自尽于煤山后,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为明朝半劈江山的政治小心。本来南方部分官员已经作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但由于太子下落不明,因而只有另立皇帝。从史书上记载,史可法开始不赞成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因为他觉得朱由崧有七大弊病: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他与风阳总督马士英联系,想拥立潞王朱常荷为帝。但马士英佯作同意,却勾结四镇总兵高杰、刘泽清等人,在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殉难三个月后的六月十九日,拥立了祟帧皇帝的从叔、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这就是弘光小朝廷。史可法没有办法,只有依从。福王称帝之后,整日忙于"饮醇酒,选淑女",闹得南京城鸡飞狗走,百性不安,马土英们则忙于控括民财,卖官露爵,地皮刮得天高三尺。一心想卧薪尝胆,恢复大明的南京兵部尚书,东林党人史可法只能听从他们的命令,被排挤出朝,令其到扬州去督师。史可法忠心耿耿,出行不张伞盖,吃饭不备两菜,睡眠不解衣带,面对步步进逼的满清八旗兵,全力以赴地苦斗。多尔衮看清了他是一面旗帜,一个强硬的对手,写信给他,劝他降清,他严词拒绝了。十—月,史可法在宿迁击败清兵,捷报飞进南京,马土英轻蔑地说;"哼哼,原来史大人也会玩假报战绩、冒功领赏这一套。"(参阅顾城《南明史》)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初,清军大举南下,豫王多锋出虎牢关,先后攻占归德、徐州,如人无人之境,眼看就要兵临南京城下,这时候弘光朝中,却打起了内战,高杰被杀,各将领乘机袭击扬州,拉走高杰的部队;屯兵武汉的宁南侯左良玉又率领几十万大军东下九江,说是要"清君侧",实际是要夺马士英之权,马士英急忙调兵应付,于是扬州成了空城,五月十三日清军杀到扬州城下,史可法飞檄各总兵来救,但无一人听命,唯有刘肇基率少数人马开进扬州,兵微将寡,绝难取胜。但是刘肇基不甘心,他想出一条妙计:"扬州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我们如果决开淮河人堤,引淮水灌入敌阵,不怕清兵不退。"史可法摇摇头,"民为贵,社稷次之。决开淮河大堤,敌军未必会有多大损失.这淮扬一带的老百姓,却要先遭灭顶之灾了。我们于心何忍?"城破之时,史可法毅然拔剑自刎,却被参将张发福将剑夺下。张发福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保护他突出小东门,但最后还是为清军所执。刘肇基率残部与清军巷战,全军壮烈牺牲。豫王多铎亲自为史可法松绑,请史可法上座,希望史可法归顺满清,但史可法拒绝了,为南明壮烈牺牲了。
  史可法的这一段经历是不是可以用"一从"--听从了马士英等人的安排,"二令"--被命令离开南京孤军坚守了扬州这个孤城,"三休"--最后牺牲了。"哭向金陵事更哀",众所周知,金陵是南京的别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令人悲哀的是(事更哀),这样一个有才有略的人物却是为南京这样一个腐朽的小朝廷而牺牲,这个凤凰背靠的是弘光王朝这样一座瞬息即逝的冰山。
  《风月宝鉴》中还有一个艺术形象是贾探春,她的判词的画面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判词与贾探春的故事结局也是不符合的。因为探春并没有坐船远嫁,也没有一去不回。因此很多人埋怨是高锷续书续坏了,探春的结局应该是海外王妃,因此红楼梦电视剧就大规模地做了一艘大船,风风光光、哭哭啼啼地把探春嫁到海外去。
  其实假如真的是一个海外王妃,贾探春就不是一个悲剧女儿。当然所有历史上为了政治原因和亲的女儿,都可以笼统地称为是悲剧。但是像贾探春这样一个有些男儿气质的、很想成一番大事业的女孩,为了国家安危,出嫁到海外去和番,倒很可能是她一辈子事业的开始,何来悲剧!为什么要把她与其他薄命女儿一起放在"薄命司"中?再说这又与"末世"何关?何必要哀叹她生在末世? 不是末世的汉朝初年不就有很多皇家女儿去和番吗!还有,画面上两人放风筝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断线的风筝表示了探春远嫁了"一去不回"。要真是这意思,那就画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更好吗?两个人在放风筝,并不意味着风筝一定要断线,很多人不是放了风筝还是收线回来的吗?要是说大船中掩面泣涕的是探春,岸上放风筝的是送她的家人,干什么送女儿远行不掩面而哭,反而有那么闲情逸致去放风筝!这幅莫名其妙画实在是一个猜不出的谜。当然,这又是写《风月宝鉴》的明末宗室为南明谱写的一首哀歌。
  腐朽的南明弘光朝廷从成立到毁灭,前后只有约一年时间。弘光朝的腐朽可以引当时时人张岱痛骂朱由崧的一句话说明:"自古亡国之君,无过于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失守后,五月十日朱由崧就逃离南京,大约在五月二十八日朱由崧被清军俘虏被杀。朱由崧被杀后,曾有潞王朱常淓从监国而立为帝,但约一个月朱常淓就在清朝大军压力下投降。
  1645年六月十五日,唐王朱聿键见朱常淓准备投降,前往福州监国,被拥立为帝。是为隆武政权。但几乎同时,浙江的反清志士,于闰六月十八日在浙江绍兴拥立了鲁王朱以海为监国,称为鲁监国。朱以海是深养王宫之中的龙子龙孙,过惯了腐朽荒淫的贵族生活、既缺乏治国之才,又不肯放弃小朝廷的荣华富贵。当唐、鲁二藩在福建、浙江争立的时候、分封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梦想黄袍加身。1645年七月,自立为监国。九月二十五日,朱亨嘉的闹剧被隆武政权平定。
  在这些纷纷想过皇帝瘾的宗室中,隆武帝朱聿键是一个比较有雄才实略的君主。按南明史记载(参阅顾诚的南明史),朱聿键有以下几方面的正确措施值得称道。
  第一, 弘光朝以平定起义军为主,隆武朝以抗清为主。
  第二, 朱聿键针对万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
  第三, 朱聿键在南明诸统治者中是比较关心百姓的。为了减轻民间疾苦,他施政的一个重点是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人贪必杀"。
  第四, 朱聿键的个人品德在南明诸君中也是很罕见的。黄道周在一封信里曾经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不少史籍中都说他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做了皇帝之后,仍然自奉甚俭。
  说明朱聿键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但是他是以一个远藩的子孙入继大统,时时受到其他势力的(如鲁王朱以海,靖江王朱亨嘉,桂王朱由榔)威胁。看了这段历史,再回过头来体味《风月宝鉴》中贾探春的判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这意味着南明这艘大船,已经面临沉没的危险。岸上的两人不去救那大船,却自顾自地放风筝!风筝,就是"纷争"风(feng)与纷(fen),对很多人是分不清的。也就是说这些没有向满清投降的明朝宗室还在为要过几天皇帝瘾而"纷争"!这些宗室中像朱聿键,还是能称得上"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但是"生于末世运偏消",而且他比起其他宗室来与正宗较远,像贾探春一样不是嫡出的子弟。写诗作画的人最后只能在清明时节,到江边去悼念为南明奋斗过的志士,恢复明朝的梦想已经被东风吹的无影无踪了。"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风月宝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贾惜春。她的判词是: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的故事并不多,她非常厌恶宁国府,为了自己的清白不被宁国府玷污,要杜绝宁国府,不喜欢嫂子尤氏来看她。表面上看起来,她的判词是很好懂的,就是她已经看破红尘出家了。但仔细捉摸,其中的用词"景不长","顿改",很有突变的感觉;"可怜绣户侯门女",有些哀叹的意思,有点出家并不完全自愿的感觉。再看她的红楼梦曲,她的曲也特别长: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她自己看破红尘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世界描写的那么惨?"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贾惜春从小在大观园中,从那里去看那么悲惨的世界?
  仔细阅读南明史,原来这写的是靖江王朱亨嘉的世子朱若极。朱若极就是清初有名的画家石涛,又名道济,苦瓜和尚。朱亨嘉在1645年七月,自立为监国。九月二十五日,朱亨嘉的被隆武政权平定,朱亨嘉被擒杀后。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朱若极逃离桂林靖江王府,到楚南名刹,全州湘山寺出家做了和尚。靖江王的皇帝梦可以说是最短的梦,只有一个月。朱若极的出家的确是突然的事,"缁衣顿改昔年妆";朱若极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世子,顿时成了青灯古佛旁的和尚,的确是"可怜"。也只有朱若极这样从兵荒马乱中逃出来的人才能看到,那深受兵祸摧残的"连天衰草遮坟墓"的世界。
  既然《风月宝鉴》是明末的宗室写的,那这两个宗室是谁呢?我认为这两个人就是朱若极与朱赤霞。写《风月宝鉴》的缘起,就是他们两人在扬州(或南京)相遇了,相互谈起了明朝灭亡的痛苦。他们并不想反清复明,他们已经觉得清朝的统治远胜过明末。但他们觉得明朝的灭亡有着惨痛的教训。他们要把自己感到的惨痛教训用诗词表达出来,为了这些诗词能流传,必须把诗词用"假语村言"的故事敷演出来。
  朱若极就是石涛,因为他是著名画家,他的身世与活动有很多记载。朱赤霞是谁呢?就很难查了。我所知道的,第一就是在曹寅的《楝亭诗钞》中有他的名字,第二就是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说他是明朝宗室,曹寅的幕府(见《新证》352、495页)。在《楝亭诗钞》中与朱赤霞有关的诗,我找到三首。
  (一)读朱赤霞寄后陶诗漫和
  贫居爱客贫多趣,生计如官大可愁。衙罢典衣违例禁,病余丸药避章纠。
  难防敝篋银杯化,祗合斋粮石廪休。惭愧香河老摩诘,诸天一粒绝烦忧。(《楝亭诗钞》别集卷三,499页)这大概是曹寅比较晚年的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曹寅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可以看出朱赤霞必然是处在生计比较困难的状况中,否则曹寅不会与他说自己的苦恼。这首诗的意思是:"贫居在家还很喜欢接待客人是因为贫困也有贫困的快乐,生活上的开支正像做官一样,越大越要发愁。办完了公事后想把官衣拿去典当了来补充家用,但这是违反了国家的规定的;留着几粒丸药表示我还在病中,来躲避对我的照章纠劾。只怕我的旧箱子中的银杯已经熔化了,它可是救命的宝物(注1),那只好到石廪峰(注2)去吃化斋来的粮食以度我的余年了。真不如香河的老摩诘(注3),只要诸天上的一粒米就可以没有任何烦恼了。"
  (注1) 相传,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为射箭时钩弦之用。另一个是雕花银酒杯,每次饮酒时都使用它。没想到,成吉思汗的这两件宝物,在一次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扎木合聚会时,却救了他的命。
  (注2) 石廪峰为南岳五峰之一。
  (注3) 摩诘,即梵文 Vimaiakirti。音譯: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他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二)浮石山歌
  赤霞拾浮石琅琊,作小山一区,贮水砌间。己丑十一月,大雪,行轩过滁,饭我索诗。庚寅三月,补作此歌。(《楝亭诗钞》卷七313页)这是朱赤霞在琅琊拾了一块浮石,回家(那时可能已经不做曹寅的幕府了)做了一个盆景。曹寅在1709年(己丑)十一月大雪天到朱赤霞家看到了这盆景,朱赤霞请曹寅吃饭,要求曹寅为盆景写一首诗,第二年三月才补作了这首歌。曹寅写的歌比较长,先是描述了盆景的巧夺天工,接着来了遐想:"…苍波喣沫浮礁起,上有遨游列仙子;开闩豁眼是蓬莱,可怜亦在沤泡里。…" 喣是吹的意思。显然,朱赤霞作的盆景不可能有人物,但曹寅却想像是蓬莱仙岛,在苍波吹沫的山上有着仙子在遨游。曹寅于1712年逝世,写这诗时,离逝世只有两年,经济上的困惑,政务上的烦忙,使他常有出家寻仙的意识出现。这样的意识常常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三)题朱赤霞画对牛弹琴图
  柳风飂飂(风声,迅疾貌)白石爽,玄晏先生聘玄赏(注1);何人致此觳觫(牛恐惧貌,常用以代表牛。)群,三尺龙唇(注2)困鞍掌。麻姑海上裁黄竹,成连(注3)改制无声曲;仙宫岑寂愁再弹,乌牸白牯俱不俗。莹角翘翘态益工,寝伪齕饲函(颔的意思)真宫;朱絃弛縆大雅绝,筝秦世反称丝桐。桐君漆友(注4)应难解,玉轸金徽(注5)究安在;老颠宁为梁父吟(注6),老革讵(岂的意思)作雍门嘅(即慨)(注7)。此调不传听亦靡,剡(削的意思)画人牛聊复尔;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钟期子(注8)。(《楝亭诗钞》卷五,238页)(注1) 皇甫谧(215-282),一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他原是位经学家,四十二岁时患关节炎,耳又聋了,便开始钻研针灸术,终于著成了《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医学专著。这里曹寅把自己比作耳聋的玄晏先生,到图画来聆听画中深幽的音乐。
  (注2)龙唇,为古琴名。孟浩然诗,"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注3)春秋时代的成连是著名的琴师,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们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随成连学琴3年而成为天下妙手。
  (注4)严子陵名严光是东汉人,年轻时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想请他出来做官,严光没有接受,后来到桐庐隐居,寄情山水,垂钓江边。后人把他垂钓过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从严子陵钓台往下,有桐君山,山上有桐君祠。这里的桐君漆友可能是指一般的亲密朋友。桐、漆都是做琴的材料。
  (注5)玉轸金徽,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的故事中来,钟子期与俞伯牙论琴的时候曾说:"…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因此用玉轸金徽来代表知音。
  (注6)老颠,曹寅自谓也。取自白居易诗:"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颠狂。"梁父吟,或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父,为山名,言人死后葬此山,为葬歌。李白曾作一首,表现其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
  (注7)老革,曹寅自称自己为老兵。典出三国志蜀书第十,彭羕因刘备没有重用他,说刘备曰:「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 揚雄方言曰:悈、鰓、乾、都、耇、革,老也 。郭璞注曰: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革猶兵也 。羕罵備為老革,猶言老兵也...。雍门周:战国时齐国琴家,名周,他居住在齐国的首都西门,当时称"雍门",故以为号,亦称雍门子或雍门子周。 《说苑.善说》中说他"尝于孟尝君,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注8)杜德机,这是庄子内篇,应帝皇第七中用的词。解释为:杜德机者,塞吾德之机也。曹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不要用云山将自己的才德闭塞起来,闭门去自找知音。
  楝亭诗钞中标明是《题朱赤霞画对牛弹琴图》,那图应该是朱赤霞画的吧?不然,这对牛弹琴图是石涛画的。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见《新证》397页),上有曹寅题词的石涛这幅画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还有石涛的和诗一首:
  "古人一事真豪爽,未对琴牛先绝赏;七弦未变共者谁,能使玄牛听鼓掌。一玄一弄非丝竹,柳枝竹枝欸乃曲;阳春白雪世所希,旧牯新犊羞称俗。背藏头仰(这字空着,是我猜想补上的)似不通,徵招角招非正宫;有心欲说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世言不可污牛口,琴声如何动牛慨。此时一扫不复弹,玄牛大笑有谁尔;牛也不屑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谓音乐之曲折)。"石涛的诗比较好懂,不像曹寅的诗几乎句句应用古典。
  为什么石涛的画会变作朱赤霞的画?这里有什么契机?显然朱赤霞把《对牛弹琴图》给曹寅题词时,并没有告诉曹寅画是石涛画的。因此曹寅诗中才会说"何人致此觳觫群",但他对画的精美所吸引,惟妙惟肖地称赞了画的精巧。但他懂得作者画"对牛弹琴"的含义,是作者在找世上的知音。因此诗的后半阙,用各种知音的典故表达自己是画作者的知音。
  因此石涛的和诗很清楚地说明自己要弹琴,不把琴焚烧掉,主要是用它来诉说自己的心中事(徵招角招非正宫;有心欲说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我用画的牛来说我的心事得到了您的理解,牛角上难道就不能再挂上书?(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牛说出的话可不是像一般的俗人那样庸俗,否则琴声如何能打动牛的心胸。既然牛已经了解了我的心事,我也不用再弹了,默默地理解曲折的音乐去吧!(此时一扫不复弹,玄牛大笑有谁尔;牛也不屑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
  这多么像朱赤霞在与石涛决心要用"假语村言"把明末的失败的教训写出《风月宝鉴》后给曹寅的一个通报!曹寅的题诗与石涛的和诗是最后成为知音的思想交流。为什么要给曹寅呢?由于一则,朱赤霞深知曹寅,知道曹寅的思想与明朝遗民的相通,再则,朱赤霞可能知道(?)曹寅在用自己的经历写《金陵十二钗》,曹寅有力量可以使他们的著作得到刻印。
  我觉得写作《风月宝鉴》的应该是朱赤霞。石涛与他研究布局以及提供素材。青埂峰下的不能补天的顽石,就是原来生活在桂林独秀峰下靖江王府的朱若极(石涛)的写照。
  原来我觉得《风月宝鉴》可能是洪升写的,但越来越觉得不可能是洪升写的。网上有人提起石涛,我看了一些石涛的材料,粗读了《南明史》,而且知道了石涛、朱赤霞、与曹寅有《对牛弹琴图》的渊源。因为我是相信曹寅写了《金陵十二钗》,他的孙子曹雪芹最后完成《红楼梦》;因此写《风月宝鉴》的明末宗室必须与曹寅有关系。因此觉得是朱赤霞,但是我找不到朱赤霞更多的材料,希望有兴趣的网友能深入研究下去。
  2005年12月2日于北京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网站目录投稿: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