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宝钗扑蝶


  小议扑蝶
  红楼人物
  宝钗扑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对此,有人深恶痛绝,有人则为她辩白。一进入此话题,往往又牵三挂四,感觉就像是陷入了泥潭,怎么也拔不出来。试想,对同一件事情,大家却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真个是有意思。
  "扑蝶"是红楼中的经典场景之一。既是经典,自不可等闲视之。在我看来,应该和人物的性格或命运有关,或者是体现作者的某些重要意图。这里,就试图对扑蝶事件作一分析。
  且看一段原文: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可以看出,在宝钗进贾府之前,黛玉和宝玉两个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黛玉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小性儿"。可是,在宝钗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黛玉心中"悒郁不忿",便常常刻薄宝钗。显然,黛玉对宝钗,是有着敌意和戒备的。
  对于黛玉的刻薄,宝钗多采用隐忍的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进行还击。这说明宝钗并不是一个好战的人。但是,她却也不是个好欺负的。若当真恼了,宝黛二人加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比如"借扇机带双敲"一节。可见,她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若论嘴上的功夫,黛玉也未必能占得了上风。
  宝钗真的像她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大度么?我看也未必。如果说"借扇机带双敲"属于宝钗的"正当防卫",那么"扑蝶"则是一种攻击行为。这是宝钗式的敌意。只不过,黛玉的刺儿都露在外面,而宝钗的锋芒却是藏在里面。
  在我看来,以宝钗的才智,若仅仅是为了脱身,则并非一定要拉上黛玉。宝钗处事,向来以妥贴周全见长。况且,由脂批来看,宝钗此举,亦属轻松搞定。从头至尾,一直是从容不迫,而无力拙之感。以她的机变智谋,再发挥一下她那出众的表演才能,这也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
  即便是真的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脱身,那么让别人来顶缸,说明宝钗的道德并不像她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完美"。宝钗走后,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宝钗此举,就像是为了避免自己损失10块钱,而让别人损失100块钱一样。
  有人说,就算是让小红以为是黛玉听去了,那又能怎样?奴才还能把主子怎么了?岂不知,奴才怕主子,主子也怕奴才呢!就如凤姐这样厉害的人物,平儿还说:"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自古以来,坏在奴才手上的事,还少么?被人听了短儿,会怎样呢?司棋因被鸳鸯撞上,就忧心如焚,以致于卧病──她们俩还算自小有交情呢。小红私相传帕,若是被发现了,恐怕也不免遭到类似司棋的命运。虽然小红也未必是小人,但若是"人急造反,狗急跳墙",那也就很难说了。宝钗所虑,并非无理。想张飞威武雄壮,还不是被两个不起眼的下属收拾了?另外,作为奴才,若有机会,在王夫人等人面前添个小话什么的,料想也不会很难吧。想想晴雯是怎么死的,不就是死于谗言么?宝玉和黛玉在一起,亲密不避嫌疑,要想造谣生事怕也不难。
  下面,就大致分析一下其可能的结果:
  (1)宝钗告密,小红吃亏,把帐记到黛玉头上。林之孝家的会记恨黛玉,自不必说。但是,以宝钗为人,是不爱生事的,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2)即便是宝钗不说,只要小红和贾芸继续来往下去,就不排除有泄密的可能。这次是被宝钗听着了,倒也罢了;若是下次被好事者听去,东窗事发,效果和(1)也类似。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3)如果小红的事一直没有捅出来,那就是不仅是小红的造化,更是黛玉的造化了。但是,即便是如此,做贼的又岂能不心虚?以小红对黛玉的看法,可能会很担心黛玉在什么场合下不防头就说出了来。当然,以黛玉为人,自然也不会去故意揭人家的老底,但她有时说话确实并不太谨慎。比如,那次打趣宝玉,一不小心就捎上了彩云。对小红来说,这就是一颗不知什么时候会引爆的炸弹。因此,在宝玉的婚姻中,她自然是忌惮黛玉的。
  (4)做奴才的,尤其是那种比较有心计的,如果想坏事怕也不难。以宝钗对小红的评价,显然是不大好的,并且与"奸淫狗盗"几个字联系在了一起。以宝钗对于世事的洞明,该评价应该是基本可信的。所以说,这种可能性亦不能完全排除。这无疑给黛玉的未来埋下了一个隐患。
  不管怎样,宝钗此举是对黛玉不利的,这一点她自己不可能不清楚。若是当真没有什么大碍,也就用不着使什么"金蝉脱壳"之法了。可是,事后却不见她有什么不安,只是有些"好笑",就此轻轻带过。给人的感觉,是颇有些得意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宝钗的动机了。若说她不是故意,却也难以令人信服。
  单从技巧上来看,此举可谓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感觉,却未免失之于阴损。
  如果书中没有这一段心理描写,恐怕连读者都要被瞒过。在我看来,扑蝶就是为了展示宝钗性格中的另一面。如果作者不提示,这一面我们是永远无从得知的。
  在我看来,作者写此事,就是为了提醒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蒙蔽。否则,从外头来看,宝钗简直是完美无缺的──那是不合情理的。如果从人性的层次看,该事件则表明:宝钗也不是圣人。在明面上吃了亏,暗地里也要找补回来的。
  扑蝶是刻划宝钗形象的经典场面。从事件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但由宝钗的性格来说,却又不是偶然的。虽然宝钗是临时机变,并非蓄谋已久;但是难保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不会再使出这一招。
  黛玉对宝钗的敌意,是摆在明面上的;而宝钗对黛玉的敌意,则是在暗地里的。明的大家都能看到,暗的就是当事人(小红等)也没有发现真相。当然,扑蝶只写了一件,但类似的事情还有没有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从表面上看,宝钗大度,黛玉小气;从内里来看呢,倒是黛玉吃了个暗亏。在我看来,书中对宝钗的评价"行为豁达",这四字是颇有些微妙的。这就意味着,她的"豁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化的东西。
  钗、黛之间的敌意,到了"兰言解疑癖"一节,方始化解。此后,亦不见黛玉的"小性儿"了。说到底,这两人之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矛盾。恩恩怨怨,亦不过是为了宝玉而已。
  以我的理解,若仅由"扑蝶"一事,来此判断宝钗品质的好恶,则未免失之于偏颇。如果把该事件放在钗、黛二人关系的发展变化中考虑,则就不难理解了。这其实是由宝钗的性格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她是不会主动攻击别人的。即使在受到攻击时,也不会赤裸裸地以牙还牙。就连"借扇机带双敲"那次,也是极含蓄的,当场能听懂的也没有几个。在我看来,宝钗的厉害其实不让黛玉,只是平时含而不露罢了。
  作为书中的经典场景之一,宝钗扑蝶是刻划其性格的重要一笔。书中的主要人物,均是由"正邪两赋"来的。对宝钗来说,亦是如此。
网站目录投稿: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