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城市外来人口犯罪现状及其对策


  吴涛+宋俊丽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财、物流通加 剧,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他们补充了城市的某些功能,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是外来人口犯罪也成为困扰现代城市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外来人口成为城市不稳定因素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有效控制城市外来人口犯罪,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来人口犯罪;犯罪现状;控制对策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
  1.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诱发犯罪的主因
  深究外来人口流动的原因,可以说,经济原因是一个根本性的动力,也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乡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使得千万计的农村剩余人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流入城市,挣钱成了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最直接的目的。但现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有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追求金钱的欲望破灭,极易导致犯罪。
  2.文化程度低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又一原因
  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贫困落后的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存在强烈冲突,常处于矛盾困惑中,容易受不良文化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同时,流动人口中许多人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根本不懂法,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美丑善恶往往以家乡形成的道德和生活习惯为标准,一旦错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外,农村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小学水平,整体素质偏低,只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简单的劳动岗位,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失业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加剧,流动人口的弱势状态明显,极易诱发其潜在的犯罪动机,仇视社会而违法犯罪。
  3.有效打击犯罪分子的难度加大
  当前公安机关在打击处理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中存在"五难"。一是案件侦破难。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狡猾性和隐蔽性,逃避打击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主要表现在带手套作案、交叉结伙作案、流窜作案等等;二是调查取证难。一些犯罪分子长期流窜作案,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加之时间跨度较长,犯罪分子对作案的时间、地点、赃物的去向不能准确回忆,从而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难度;三是追赃难。犯罪分子作案后一般异地销赃或转手销赃,一些收赃的单位和个人,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公安机关的追赃工作不予配合;四是抓捕难。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往往跨度大、范围广,流窜作案多,他们又居无定所,这给公安机关的抓捕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上述困难,导致不能有效打击犯罪分子,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极易滋生新的犯罪。
  4.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一是政府对人口的流动缺乏应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人口流动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不良反应。
  二是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显得捉襟见肘,甚至无能为力。虽然管理部门较多,但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目标、协调的行动,没有真正把流动人口管牢、管住,最终局面失管漏管严重。
  三是管理部门还未建立流动人口救济金制度。一些人一旦失去经济来源或因伤残、疾病等意外情况丧失劳动能力,往往陷入绝境。为生存一些人沦为乞丐或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还有许多城市对外来流动人口采取歧视的政策,如同样的学龄孩子上同一所学校,外来流动人口要比有户口的本地人多交一笔费用,一些城市还对外来打工人员实行工种限制,这实际上是歧视性的就业政策,造成流动人口产生抵触情绪,他们逃避登记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失去控制,给正常的管理带来障碍。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
  (1)正视外来人口的存在,认可他们的贡献。从政府到市民都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外来人口的存在,客观认识外来人口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给与来外人口"准市民"待遇。事实上,外来人口对当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外来人口几乎包揽了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等各种工作,尤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外来人口进城也扩大了内需,使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長点。
  (2)开办外来人口培训班或培训学校。主要内容为基本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常识、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一般疾病防治等。动员小区内的外来人口参加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法制意思,增加法律对他们的震慑力。
  (3)以社区服务业为依托,为社区内外来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避免外来人口因没有就业机会无法获得合法收入而走上犯罪道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外来人口的存在,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些负担得起又有意义的业余消遣方式,使外来人口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比较稳定、健康的状态,避免犯罪心理滋生。
  (4)加快农村现代化改革,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志林,金林生,何银松.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张友文.流动人口犯罪主体预防对策[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作者简介:
  吴涛(1994~),男,湖北十堰人,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本科在读。
  宋俊丽(1995~),女,河南许昌人,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本科在读。
网站目录投稿:尔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