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姜楠: 做过互联网,也做过移动互联网,在执行流程和沟通细节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同,当然这也跟不同的公司差异蛮大,一些门户级公司的运营和创业型公司的运营更是有很大不同。 而且运营本身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范畴,狭义上来讲(不分渠道、类别)它分为: 内容运营 活动运营 用户运营 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运营 社区运营 市场运营 … 如果我们再涉猎广一点,比如公司的法务条款运营、商务运营、甚至整个公司的运营也都算是运营的范围 在做过传统门户型互联网的一些运营工作后,几经辗转,再次来到了创业型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工作,这里不想谈过多的所谓「知识」,只想分享一下做为一个运营人员应该要了解的几个事情吧: 就我之前和现在工作来讲,更倾向在产品运营和"运营"两个方向,这里举两个例子,如果你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某位大侠,那么技术+产品就是你所学到的外家功夫(即所谓的剑法、拳术),而运营就是你所学到的内家功夫(即所谓的心法、内功)。如果你在盖一栋别墅,那么技术+产品就为你负责添砖加瓦、和泥磨墙,而运营就为你负责将屋内的装饰、摆设。也就是说,现如今工作岗位分工越来越多,职位越分越细,虽然会更垂直,但其实也是说明联系更紧密,任何一个项目离开其中一方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产出,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有说更侧重某某方面。 回到狭义上的运营,我更喜欢用几个词来表述它:情感+细节+循序渐进(这里面对执行力等我们就不用讨论了,任何岗位这个基础都没有,都您就别玩了,当然公务员是在这个评判标准之外的) 情感:对运营的理解,我更倾向他是一种"人"的行为,一种让你的用户感受到编辑/运营人员与他点对点的交流,我们的活动策划、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话题引导、我们的内容推荐都能够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他的价值,感受到你运营出来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存在(也许很虚,但或者叫标准很高,但至少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细节:也许运营的细节和产品设计上的细节会略有不同,运营会牵涉大量的非常非常小,非常非常琐碎的事情,但当这些又不起眼,又零乱的事情集合在一起时,你就会发现他的力量。 循序渐进:这里我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比如一个以技术或产品为主打的项目,也许他的设计够新,他的技术够牛,他也许就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关注,而运营却不同,他是一个非常漫长,需要长期积累与沉淀,并逐步走出自己风格的过程,相信我,这也是一个非常苦逼的过程。举几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新浪新闻8字真言的风格可不是他一年半载就能奠定的,网易有态度的风格也不是有态度一次两次就被认可的,大家都是经历长期的摸索、实践、坚持坚持再坚持出来的结果。所以循序渐进是对传统运营一个非常好的阐述。 综上,还想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很多人都觉得「运营」的事情太琐碎、太细枝末节以至于觉得做运营是一件没有成就感,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岗位。这里我不想说太激烈的话,也许用「呵呵」来回答应该是最好的,不过还是想让更多的同学理解的是,如果一些门外汗对「运营」是这个认识,我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如果做为一位业内从业者,也仍然这么认为的话,我猜想这还是一个非常非常 junior 的认知。个人还是认为将这些看起来琐碎、看起来短期效果不那么明显、看起来在一定阶段需要投入一些人肉工作的事情,在你做到一定阶段,掌握一些运营方法和技巧后,是可以用「系统化」的运营策略去掌控这些业务的。 所谓「系统化」,稍微简单说一句: 收集 / 整理业务现状 – 分析原因 – 提出解决方案 – 沟通推动执行 – 效果验收 – 重复优化 当一个项目周期中一系列的行为都能够通过运营的方式去渗透,并逐步驱动,继而能够持续的像滚雪球一样 run 下去,我认为这个基本的「系统化」模型已经建立。 产品运营各职级能力模型 一、产品运营岗各职级能力标准 1、素质:(1)基本素质;(2)关键素质 2、知识技能:(1)市场能力;(2)产品能力;(3)运营能力 3、客户导向 4、领导力 二、产品运营P1:初级能力模型 突出: 1、学习/提炼能力 2、办公能力 3、执行力/IQ 4、沟通能力/trade off 5、行业融入感/ownership 三、产品运营P2:有经验者能力模型 四、产品运营P3:骨干能力模型 四、产品运营P4:骨干能力模型 五、产品运营P5:资深专家能力模型 看模型就知道了:综合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