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文献,它的撰写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完善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国际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自此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1周年,因其思想的科学性与完备性,至今仍是学术界热烈研习的对象,在理论界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彩。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执政党,要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确认识基层社会的发展规律,定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基层社会治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7-0008-03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虽然是一部历史性的共产主义文献,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使其在发表171周年过后,仍然熠熠夺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改革实践,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如此方能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所向披靡、大有作为,方能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基层社会治理,既是社会主义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胜利的基础保障。《宣言》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科学理解"两个必然"思想 《宣言》中虽然没有分章节专题论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通篇文献也没有出现"理想"和"信念"的字眼,但从深层次的内涵解读上来看,却无不处处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广大无产阶级执着革命斗争的殷切期盼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宣言》的写作目的来说,是为盲目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就写作内容来说,涵盖了"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联合"等重要思想;就写作意义来说,直接或者间接指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提升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改善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境遇等等。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具备了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才能够撰写出生动而又深刻的共产主义文献。 《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从根本上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趋势,尽管具体到何时过渡,在什么样的客观社会条件下可以过渡,马克思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说明。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两个必然"只能是一种大胆的推论与"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如今,中国道路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论证了"两个必然"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牢记唯物史观,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到:"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这也就说明了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意识和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人也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们的实践能力强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无论社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凝练出的智慧都是创新的根源所在。没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只是一句空话。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来源于人民。我们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定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广大基层干部深入社会调研,掌握群众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当中提取出共性的问题,进而研究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对策。如果没有人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俨然成为了空谈。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结果的反馈和检验来自于人民。基层社会治理是否达标,不是依靠领导干部的主观臆断,而是要把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否上升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基层社会组织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回访机制,开展定期的群众走访工作,设立固定的纵向评测周期,将基层人民群众现阶段的生活状况与之前进行对比,建档立册,作为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参照资料。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突出的特征之一,理应成为国家治理职能的最高原则之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队伍中来,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现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经济治理,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根据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的奠基性作用是不能够被否定的。吃不饱穿不暖,就更谈不上精神世界的发展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打破资产阶级原有的肮脏、剥削的经济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他们在《宣言》中指出:"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以此告诫广大的无产阶级,资本是在全世界范圍内流动的可动资产。无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以后,就要开展有组织、有秩序、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生产实践,尽可能快速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社会物质财富,继而为将来消除阶级差异、顺利步入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基层社会经济治理来说,重点是解决治理资金的来源和如何使用的问题。一是必须依靠国家建立强有力的、稳定的基层社会治理投入保障机制,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法规依据。我国地域广袤,改革开放对于地域的先后开放顺序也有不同的规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体是沿海和东部地区的经济较强,而内陆和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所以我国基层社会的发展大致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国家应该立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国策,合理适度地向中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投入更多的专项帮扶资金,从源头上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二是基层社会组织必须严格落实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厚此薄彼、优亲厚友的违法违规现象必须要严格杜绝,要做到合理地利用各项资金并且严格明确各项资金使用的界限。除此之外,在确保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度扶持的背景下,也要将资金进行合理的调整与配置,如适当增加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建设体系的分配倾斜。 四、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都把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看作是一次"社会大转型"。回首这四十余年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形形色色的改革实践,其中实然包含着"补资本主义的课"的若干范畴。部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认为,"补课"就是改变共产党的性质,脱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种说辞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改善,让"社会主义"特征在新時代体现出来。一方面,要抵制一切妄图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倾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担当和领导作用。当今中国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向《宣言》中实现全人类民族解放时那样,充分展现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彰显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特别强调,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革命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纲领和政策进行科学的阐释,无不体现出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基层党员干部要笃信和践行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和理论特性,时刻以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形象出现在群众的视野当中。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代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新时代"的既定利益,也要代表他们在未来发展阶段的长远利益。新时代的既定利益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就是要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朝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断靠近。 《宣言》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基层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代中国社会的基层治理要结合《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国情,结合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自己的思考。鉴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手里。积极践行《宣言》中的唯物史观和社会治理思想,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炳元."两个必然"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J].红旗文稿,2019,(6). 【作者简介】凌晓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