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挖财(ID:wacaiwacai) 今天看到央视网转发了一条新闻,说在大洋彼岸,44%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无法一下子拿出400美元的钱用来应急。 这一数据来自美联储对美国12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报告,尽管不知道400美元的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但这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美联储认为,美国家庭存款达到400美元以上,经济状况才能称之为健康。 折合人民币,这笔钱大概是2800块。好像也不多啊?美国人什么时候这么穷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去年人均GDP达到5.6万美元,今年4月份公布的失业率更是只有4.4%。可以说,只要有工作,美国人基本都能算中产阶级了。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人赚得那么多,为啥存款这么少呢?合理的家庭存款比例,应该是多少? 1: 中国式的纠结 目前国内家庭在不同资产上的配置比例,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口径。根据挖财君的观察,无论小康还是中产,即便大家处于相同阶层,对存款的态度却显得两极分化。 比如90后家庭(没错,90后都结婚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大多崇尚的是美式消费观——不是月光族就是卡奴。所谓"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他们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穿名牌,吃大餐,骑共享单车租房上下班不好吗? 而80后家庭呢,其实跟90后年龄差距也不大,但岁月已开始偷走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不准备足够的存款,万一生大病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办?所以存款多一点好像总是没错的。 这些80后家庭的工资虽然不少,但还是不敢"瞎折腾钱",宁可放银行等贬值,存款实在攒太多了就买套房呗——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房价基本不会跌,所以房子对中国家庭来说,只是用来保本的、另一种形式的存款。 经济学家巴曙松称之为中国家庭在资产配置方面的通病:存款、房子太多,金融资产太少。而根据挖财去年发布的《中国新中产可投资金融资产配置体检报告》,全国1.8亿新中产中,85.2%的人资产配置比例其实都不健康。 可喜的是,90后们这几年对金融资产的兴趣倒是在逐渐提高,加上抗风险能力强,更愿意把存款转换为货币基金、股票甚至比特币。 挖财君还有个同事,每个月都不存钱,但会拿三分之一的工资出来定投指数基金,他的观点是,基金定投坚持三年以上基本就是正收益了,到时候完全可以代替存款的功能。而三年后他还不到30岁,需要急用钱的可能性很低,万一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用信用卡或者其它信用贷款周转,干嘛要存款呢? 2: 三分之一是主流 其实这位同事的做法无意中反映了他的一个认知,那就是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可以用来做储蓄型理财,而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其实也是一种关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主流观点。 为什么是三分之一呢?我们可以参照著名的恩格尔系数来看。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一般用来衡量家庭的富裕程度——家庭收入越高,恩格尔系数应当越低,除非你一家人都是顶级吃货。 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是多少呢?联合国给出的答案是20%-30%,将其定义为"富足标准"。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每月必须要存一笔钱用来应付不时之需,那么这笔钱至少应该覆盖最基本的刚需,即我们购买食物的开支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工资结余(存款比例)至少要≥我们的恩格尔系数,而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0.1%。 有意思的是,在公元前农耕社会的一本古书《塔木德》——据说是西方最早的关于资产配置的读物中,也给出过类似的投资建议,现在看来依然非常经典: 每个人应当把自己的资产分为三个部分,其中1/3投资于土地,1/3投资于商业,另外1/3作为现金储备。 综上所述,存款占家庭资产配置比例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视为一种主流观点。 3: 富人不爱存款 然而实际情况是,三分之一的存款比例,对富人来说并不适用。 无论我们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参照物,还是奉《塔木德》中的"古人云"为箴言,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这些观点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存款比例,只适用于普通的追求小富即安的家庭。 富人是不喜欢存款的。存款确实是一种可以抵御风险的资源,但在富人眼里,存款更重要的意义却是"用来赚钱的工具"。甚至于,富人不只惦记着用存款投资理财,还喜欢大举借贷,巧用低息的金融杠杆,为自己博取高息的收益。 把三分之一的收入存起来,对他们来说真是太浪费了。根据某外媒去年发布的一份全球富豪资产配置比例清单,全球富豪平均持有的现金存款只占总资产的6%,不动产也只有7%,而排在前三位的全是金融资产:美国股票(18%)、对冲基金(18%)、全球股票(14%)。 从这个角度再看本文开头的美联储的调查报告,挖财君倒是觉得美国人挺富态的——存款这么少,至少已经有了富人的影子啊! 当然,可能性更高的一种情况是:他们只是月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