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投投想和你分享一篇姚劲波先生总结自己创业多年来的心得感受。用58到家CEO陈小华的话说,老姚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投投在做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整个人都陷进去了,因为本文包含了太多姚劲波先生在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独门心法: "创业永远要做未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我从来没怀疑过我们的方向,这个体系里的人也没有怀疑过。如果说你能够影响的人还怀疑,那这就是创始人的问题。" "我会花20%的精力在团队优化上,有些牛X的人,也许你挖不到他,但是可以长期保持联系,他会给你提建议,或者推荐他身边合适的人。" "好的融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市场最热的时候,一个就是你最好的时候。资本只会锦上添花,如果你在不恰当的时间选择融资,不是找死吗?" "创业者不能把一个长跑当短跑来跑,不能做机会主义者。融到钱之后不应该做6个月的计划,而是做3年的计划。" ........ 不知道上述的这些观点,能否引起你的一些共鸣,文中还有很多姚劲波先生的经验之谈,投投读完觉得挺受益的,也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创业要趁早 前段时间我看了《神雕侠侣》,感觉自己过往的经历和电视剧里的一个剧情很相像:有一天,自己被迫跑到一个山谷碰到了一只大雕,后来在山谷里苦练了几年的武功,当我再重出江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江湖上的这些江南七怪、金轮法王们是能被打败的,这种感觉很奇妙…… 创业总会经历很多特别艰难的时候,58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特别艰难的时刻。2009年我遇到一个同学,他知道我在做58。见面以后,他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说在创业做58同城。 "不会吧,你还在做58同城?"我的同学,当时蛮吃惊的。 实际上,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挺好的,对于同学的诧异,我也有点儿纳闷儿:"他难道不知道58同城做得还可以吗?" 很多时候,外部觉得你很惨,而内部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个创业公司有点知名度以后,不管是行业还是媒体,外人的评价会和自己的感觉不一样。即使在最惨的时候,58内部的凝聚力,内部的方向认可、看好程度,其实是越来越好的。在我看来,创始人要能够做到把愿景、数据、趋势及时跟内部分享,这样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凝聚在一起。 58最开始模仿的是Craigslist。美国的DIY文化盛行,家里的汽车坏了,自己去修,中国则存在着远大于美国的准中介服务群体,有100万个房产经纪人,仅北京就有超过1000个搬家公司。 所以我们做了两年后基本上不再看Craigslist。而且Craigslist一直是公益性质的网站,我们则是拿了投资成立的公司。我需要独立把赢利模式给探索出来。免费可以把人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我们早期的口号就是免费发布信息。58的用户量每年都在涨,早期很多广告商找我们谈首页广告,我们并没有兴趣。广告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把你的心态搞坏。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当时都知道分类信息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这些巨头也知道这个市场要起来可能需要经过10年或8年,需要去教育市场,可能还会面临亏钱。我们的商户比百度的更小,可能连电脑都没有,是支付互联网广告费的最微小单元。百度内部曾经讨论过三四次要不要做分类信息这个业务,在什么环节打住了?58同城还在亏钱,我们需要进去吗? 要做分类信息就必须有线下,但巨头们想用某种合作的方式实现它。几年前,我去跟别人谈加盟,别人说58同城是什么呀?那时候只能自己干线下销售这个事。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的,不是我多伟大,而是自己提前5年就想明白了线下的重要性。 我当时见了二三十个投资者,没有人投我们,后来还是我自己投了一些钱活下来了。当然那些投资人后来见到我也装作不认识我。所以,创业永远要做未来的事情,不要嫌早。 作为创业者,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你的时间也不值钱。如果你相信未来会是这个样子,你越早越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要你早做了,会走很多弯路,知道什么路是不通的、什么路是有效的,另外一个人进来的时候,不管他多有资源和背景,先行的优势会给你加分。所以,要选一个你未来认可的行业或者商业形态,认准了,越早做越好。 当所有的人都看好你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的时候,往往并不意味着你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巨头可能随之进入,竞争门槛也比较低;而当别人不看好一个创业项目时,尤其是你干的是脏活、累活,反而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壮大。 我的四点创业心得 服务用户这个层面我学了Craigslist,但面向商户的赢利模式就完全是我们的创新,至少在这个行业原来是没有人这么做的。我们在2010年以前也有收入,只是不成规模,但我们的流量、用户数从来没有落后过,广告大战之后我们领先更多了。 广告大战是对手先挑起来的,然后我们用两倍的力度打回去。我们的投资人说,他们投1块钱,你们就投2块钱。我记得打广告战的时候,没有找到一个词可以概括我们所做的事情。生活信息平台?我们调查过,只有媒体圈和从业者才知道什么叫「平台」,而当时老百姓认为「平台」大概就是一个展台。所以我们最后才用了「一个神奇的网站」来概括自己。 那一年为什么打广告战?因为融资太容易了。我们2011年的广告量在互联网公司里是排得上名的,这迅速改变了本地生活服务业的市场格局。你现在去问前程无忧、搜房网、易车网,他们都认为自己跟58有竞争关系,而且觉得我们是突然冒出来的。 58能走到今天有很多原因,总结创业经验,我有四点心得: 第一点心得:你要选一个好方向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外界一会儿说我们烧钱,一会儿说我们没有赢利模式。一开始我看到质疑我的文章会很生气,我想要不要把我的存折打印出来给你们看一下?2008、2009年胜负未分的时候我很受影响,看完后都睡不着觉。后来我看见这种新闻就赶紧翻过去,别影响我心情。最近这2年,我看都不看了,心如止水。 为什么它不影响我的心情了? 我从来没怀疑过我们的方向,这个体系里的人也没有怀疑过。如果说你能够影响的人还怀疑,那这就是创始人的问题。我们的投资人也比较放手,58从来没有腥风血雨。我没做把钱揣自己口袋里这种不靠谱的事,也没让公司面临很大的危机。市场也在表扬我,从来没有哪一年的收入增速是低于100%的,就这样连涨了7年。批评你的文章谁看?用户不看,客户也不看。质疑出来有一个好处,当外敌入侵的时候,公司的凝聚力是很强的。 第二点心得:不要做太容易、特别精巧的事情。微信看起来就太炫,刚出来,所有人就在谈论它的千万种可能性,这个事情就不适合创业者做。其实有缺点的东西才容易成功,你把这些缺点弥补上了,那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很脏」的事情才不会有很多人跟你抢。我们2008年左右想明白了,「很脏」就是壁垒。58始终在主动做各种尝试。 我看到现在有很多人整天说找创业机会。其实,创业不用刻意去寻找机会,在生活中、工作中你总会遇到一些事情不够完美,那么你就可以试图想办法去弥补整个缺憾,尽量使它变得完美,使人们的生活因你所做的事情而变得美好,这就是创业的机会。 第三点心得:创业从第一天起就要在每一个板块选最好的人。要让你的人拉着公司往前走,而不是被业务推着走。我是个人站长出身,不确定我的能力能不能跟上这个公司的发展,也不知道我每天做的决定是不是正确,总是不由自主去做一些产品、技术上比较细节的东西,那是我擅长的。我们前4年是公司推着人走。 后来才是人拉着公司走。一方面我们原先的人变强了,一方面引进了一部分人。我认为做这件事最好的人在哪里,我就去拉这个人过来。陈小华当年在赶集网,我跑到他们公司楼下给他打电话,我说你不下来见我,我就上去见你了。 我会花20%的精力在团队优化上,有些牛X的人,也许你挖不到他,但是可以长期保持联系,他会给你提建议,或者推荐他身边合适的人。我的桌上记着我下面两级的员工的名字,大约四五十人,争取这两级(中高层)没有短板,关注他们的成长,不断地跟他们聊,有问题的就转变思想,不然就换人。 什么时候给员工股份也值得讲究,58上市后,公司的10%的股份都在团队里,相当于3亿美金。当我公司的高层里有人要辞职的时候,我基本不会留,只会客气一下:"要不再考虑一下吧!"中国人有一个心理,如果你不是把他的心伤透了,他不会提出离开,等你这个时候提出加薪加期权已经来不及了,不如把功课做到前面。 给什么样的员工期权也很讲究,当你认准一个人,想一下五年以后,他还会不会很重要,会不会在你的公司,想清楚了就马上给,不能拖,不用找咨询公司咨询,简单一点,马上执行。我的对手应该就没有这么做,所以他的很多员工现在就到我这里了。期权是最贵的奖励,这是在你成功了的情况下,如果你失败了,这就是毫无成本。 不好的员工,如果是老员工就养起来,不加薪,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这可以体现公司的文化。如果是VP,转到不重要的职位上,还要加薪,让他心理平衡。说白了,公司是你的理想,结构一定要时时优化,否则会有很大的问题,处理这个其中也许会遇到很大的对抗,甚至需要外部的力量,一条理论:如果不合适,给他等价的回报,让他退出。 第四点心得:保持跟投资人的高密度互动。好的融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市场最热的时候,第二就是你最好的时候。资本只会锦上添花,如果你在不恰当的时间选择融资,不是找死吗? 跟投资者的关系,应该像兄弟,一荣俱荣。其实投资者很被动,他把钱投给你了就没有主动权了,此时你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而且投资人的资源为你敞开着,为了你好,他可以随便给你用,在公众场合,他们会帮助你,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他们还会鼓励你。 和投资人的关系处理,我的方法是保持高密度互动,他给你投了钱以后,只有从媒体渠道了解你,如果你三个月不跟他互动,就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关系恶化。所以我会跟投资人保持私信、微信互动,没事就会翻开电话薄给他们电话,把每一次进步都告诉他们,58没有董事会,沟通就是发个邮件,约一起吃火锅碰一下。 他知道你在干什么,这样才不会产生误会,这样他们才会继续支持你,甚至下一轮融资,他们会领投。一般情况下,创业者跟投资人不和,创业失败率很高,而和投资人保持好的关系却有很多益处。 虽然58和赶集一直在斗争,但是姚劲波和杨浩涌却一直是好哥们 58与赶集的合并 58与赶集合并,这件事情是挺难的,难在哪里?不是经济上的账算不过来,这东西很容易算清楚。最大的障碍在哪?浩涌是个特别好的人,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过去的梦想也是去上市、去敲钟。我后来跟他说合并了,你没必要去敲钟,结果是一样的,这可能需要他用一些时间去接受。 这过程里,我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把赶集的投资人,大约有十几个,不管是在香港、上海、北京,能逮到的都见面,来回谈了半年多,投资人都接受我,愿意在董事会及各种私下场合跟浩涌说"其实你可以考虑考虑合并"。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基础。 如果赶集的股东里面有一个人跳出来,去推动这个事情的话,对做这个事情就会进一步。所以,很多事情看起来难,但其实都是一点点接近目标的。 主要原因是投资人是理性的,讲投资回报、讲数字。但创始人不完全讲数字,创始人讲情怀,讲别人怎么看,想着过去设想的路径要走完等等。所以我认为,投资人在大型并购里面起的作用是好的。很多人觉得很坏啊,关你什么事?但事实上,一个理性的决定,从长远来看是对的。 我跟浩涌没有商量好(合并后)两个月他就要走,但最后浩涌离开又自建了一个王国,而我还是那个王国很重要的股东,这种结果也是比较完美的。而且他与58赶集在各个方面还能互动,他做得越大,对我们的市值贡献越大。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至少我跟浩涌,跟其他几个合伙人是随时随地见面,可以吃饭、聊天、喝酒。 58和赶集两家公司打了十年,能从几千个同类网站里杀出来,我们两个团队都是蛮强的。对一家公司来讲,最稀缺的是团队精神。与其这些人离开公司就跟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了,不如换一个做法,让他们为整体成长做贡献。不止浩涌一个人,还有好多人,都是从赶集平台上孵化出来的。我们还能跟他们互动,还能让他们继续为这个母体做贡献。其实一个理性的人,很容易做出这样的选择。真正稀缺的,是这种创业精神。 58与赶集合并以后,两边的高管团队真正彻底离开的,我觉得在10%以下,就两三个人,绝大部分VP高管都还在。 58员工到总监级的,只要离开去创业,基本上都能拿到钱,尤其在过去一两年。因为他们选择的方向一般比较靠谱,在58时能看到很多需求。他们离开创业的,有超过一半我们投资了,要么是58投资,要么是我个人投资。 我们决定让一个项目出去(从58分拆出去)的前提是: 1)、我很认可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能扛住; 2)、这个方向有足够的前景,独立也能支撑住,能拿到一笔钱; 3)、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分拆出去以后几乎能独立运转,而且被资本市场疯抢。 那什么是机会主义者呢,只是因为媒体说看好这个方向,或者这个方向比较好拿钱,就迎合别人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机会主义者。 另外,是不是机会主义者,就看这个人过去这么多年,是不是一直在讲这个方向,坚持看好这个方向。我见过这样的创业者,讲了半天,好象很有激情,一旦我说这个方向我不是很看好,他就立马说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更好。这种人,我连听他讲第二件事情的兴奋劲都没有。 我并不排斥这些离开58的创业者是否会把58干掉,甚至会主动讲,把58的几个频道干掉!我是他重要的股东,我能帮忙。我们这个领域,创新是以季度为单位的。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做,也就没机会再做了。 我们看得比较开,尽量多的把边界扩大,边缘的事往外放。当然有的事,我们是牢牢的控制在手里的,比如招聘、房产、汽车,我们都是往里收。这样的话,既有纵深的发展,也有更大的边界。这些公司将来做得好可以上市,做得不好我们把他买了就好了。 我对O2O的理解 再聊聊我对O2O的理解。 O2O这个词从被炒起来到目前的状态,其中有很多机会主义者。典型的就是之前我碰到好几个投资人,我问他们最近看什么方向?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说看互联网金融和O2O。但只隔了一两个月,就又有很多人跟我说,现在O2O基本不看了。所有人都看好一个方向,对投资不利、对创业也不利。所有人都不看好一个方向,也不好。 O2O是什么?如果它是个词的话,它跟过去出现的B2B、B2C是一样伟大的。如果回顾历史,我们就能发现,B2C在很长时间里也是很苦的,都不挣钱,突然有一阵子VC都不投了,除了刘强东,都没人投了。 但事实上,B2C作为一种业态,它的用户量、用户增长情况慢慢从量变到质变。资本市场虽然有冷热的时候,但消费者们可能并不完全受资本市场的影响,比如我们的父母、同学及家里的保姆,他们接受新事物需要几年时间。任何一个事物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所以,我认为O2O也正在从量变往质变走的过程中。 我2000年就开始上网购物,但直到去年我父母才学会网上购物,中间差了十几年。O2O也是一样,你使用各种服务,虽然现在进化比以前快了,但这个过程也要五到十年。创业者不能把一个长跑当短跑来跑,不能做机会主义者。融到钱之后不应该做6个月的计划,而是做3年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