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现状,结合具体实践,阐述了做好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一、前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原来的高度的计划经济管理下,过度到现在的新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在过去,后勤人员吃大锅,铁饭碗,岗位设置随机性很大,严重超过社会雇佣的工人,需要释放的新协议。死亡的旧系统,新系统的出世,这是深入的探索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必须立即着手加强。 二、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重视和加强高校后勤员工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后勤,终极使命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很好的机会。后勤的主要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是正确的选择。员工是服务提供者,什么样的员工,会有什么样的服务质量。 2.重视和加强大学后勤人员的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很多事情,在后勤服务往往是学生情绪的出口。 3.加强高校后勤员工的建设是大学后勤服务工作的关键 为衡量后勤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最简单、最全面的评价标准是教师和学生满意度、学校领导工作的后勤工作,后勤员工满意度。员工思想稳定,是否领导团队团结,工作是丰富多彩的,岗位责任制,是否清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合理的。这些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归结到他的服务,服务质量工作和员工是分不开的,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后勤团队建设,关键是要做好物流服务。 三、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现状的分析 1.臃肿带来严重的经济效益很低。 后勤是铁饭碗,所有高校的后勤团队有太大的问题,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人员太多,但是旧的模式无法改变。后勤改革,经营理念要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巨大的问题只能逐步解决。 2.严重的老龄化带来许多问题 后勤员工享受好的待遇,铁饭碗,吃大锅饭,讲究资历。再加上学校用人制度倾向于老年职工,造成后勤部门现在年龄结构大,严重的老化现象。团队严重老化的同时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热情和能量损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好。更严重的是,老员工影响年轻人,给管理带来困难。此外,虽然有经验的员工,但普遍的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新观念,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弱。 四、完成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和对策 1.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益的调整,一些矛盾将突出显示,这些将反映在员工思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跟上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主动性,克服假大空,形式,方法,工作方法单一机械,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面对是合理的,把事情做完。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加强组织建设。逐步构建领导结构更加合理,充满活力,积极发展商业、现代管理、与权威,团队的主要成员进行改革,一个业务,打开一个新局面后勤改革的领导指挥的核心。二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职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管理质量。逐步完善的领导、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第三,改变领导风格。,解决领导班子的领导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严格避免空谈,真的做好改革和发展,从政治和商业经营角度管理。 要加强组织建设。领导下,逐步构建一个更合理的结构,充满活力,积极发展商业、现代管理、和权威,改革团队的主要成员,核心业务,打开一个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改革的领导人的中枢核心。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职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质量管理。逐步完善领导、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改变领导风格。解决领导,领导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格避免空话,真正做一个好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从政治和商业管理的角度。 五、总结 后勤通过改革和普通员工的辛勤工作,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后勤员工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传统的物流管理办法和服务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是面对高科技的挑战,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在提高质量的原始物流员工的同时,也需要引进人才从学校或社会,完善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和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物流行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梅花.高校后勤管理的对策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 2014(06) [2] 王艺.浅议高校后勤社会化趋势下的人才队伍建设[J]. 华章. 2013(30) [3] 刘永华.高校后勤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4] 林金强.论后勤社会化形势下的高校后勤队伍建设[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作者简介:于鑫扬(1986.06.28—),辽宁省北票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后勤工作与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就职于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