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霸主的选择:即便自刎也不肯过乌江 自刎乌江 中国历史上关于项羽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说法一: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 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 虞姬死而子弟散 ,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选择牺牲性命结束战争 说法二:选择牺牲性命结束战争 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于是项羽对刘邦说,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 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说法三:根本没有机会过江 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 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 身死东城 ,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 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 也不是自刎而死 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当时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 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 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 身死东城 与 乌江自刎 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70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