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成长,家长都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药品的使用、保管与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婴幼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那么如何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呢? 关注孩子的药物安全 吃药是治疗疾病的最常用手段之一,相对于打针输液,吃药的痛苦程度低很多。在儿科门诊中,时常有小朋友用可怜巴巴的小眼神,说:"医生阿姨,我不想打针,让我吃药吧。"其实,世上没有万灵药。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孩子医院报告,孩子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对于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健全的孩子们,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伤害,不容忽视。 禁用、慎用药品"黑名单" 为了避免药物对孩子的损害,首先家长应明确哪些药物是禁用或者慎用的: 很多药物在孩子是慎用甚至是禁用的,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地西泮、氯氮革(利眠宁)、利血平、二巯基丙醇、维生素K 亚甲蓝、甲基睾丸酮、苯甲酸钠咖啡因、山梗菜碱、毛花苷丙、地高辛、甲磺丁脲、呋噻米等。这些药物对于孩子可能会引起各种长期或者短期的不良反应,除了儿科医生要清楚,家长也要把好关。 孩子用药,父母要做"有心人" 虽然,父母们不似医生那样是专业人员,但是父母却不能因此而置身度外。生活中,多做一些"功课",明确了禁用药物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后,最大化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你可以: 1. 及时向医生说明孩子用药及自身不良反应情况 父母对自己的宝宝最了解,所以用药前应向医生反映以下情况: > 就诊前是否曾自行用药。如用,须告之药名、剂量、服用次数及服药后的情况等。 > 药物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肝肾疾病史、遗传因素等。 2. 辩证看待药物疗效 药物的作用有两个方面,既有治疗作用,也有不良反应。而目前,许多基本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的配方,或者在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没有足够的信息。用于重点疾病的许多药物都不是针对儿童开发的;即使有部分的儿童药物,需求最大的儿童也不能获得。 在不区分成人与儿童用药的同时,滥用药物会产生极大地危害。因此,孩子用药前,父母有必要对药物的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做详细了解。此外,父母应当明确: > 世上没有"万灵药"。 > 不轻信广告,追求贵药、新药。和医生多进行沟通,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价廉、易得的药物。 3. 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许多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那么,该酌何情减多少呢?建议父母根据孩子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用药剂量。 > 按体重计算:每日(次)需用剂量=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药量×患儿体重(kg) > 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如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因此按照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但此计算过程相对复杂。计算公式为:每日(次)剂量=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要量×患儿体表面积(m2) * 孩子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30kg的孩子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的孩子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父母需要做到:不自作主张地增加用药物次数和剂量,以及频繁更换医院,强迫医生更换药物等。 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通常,孩子疾病都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儿科治疗中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可以让药物使用更趋合理,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除了严密观察外,父母应注意增强孩子身体抵抗力,给予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 因此,为了确保孩子用药的安全,家长一定要在日常多掌握一些儿童用药安全的常识,关键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如果你想掌握更多儿童误服药物后怎么办的方法这方面知识,请锁定接下来的本站的持续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