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青岛战役是怎样的揭秘青岛战役经过


  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中,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倒下了。而在他身后的世界则将迎来滔天洪水。同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无法避免。而这场战争的战后不仅仅只是肆虐欧洲,也同样会蔓延到列强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当中,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青岛。
  日本早在1902年就与英国签署同盟条约。所以日本内阁在8月8日通过了参战决议,并在8月15日向德国下达最后通牒:要求驻扎胶州半岛的德国舰队应当在8月23日前全部离开,将胶州半岛交给日本。
  随后日本陆海军闻风而动,位于横须贺和佐世保的第一、第二舰队先后开拔封锁胶州湾。同时还组成南遣支队对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德军进行扫荡。此举将帮助英国与整个协约国集团,将游历在本土外的德国海军舰艇歼灭。
  陆军参谋本部也积极制定了攻占胶州湾的计划,并第一时间调动了神尾光臣中将的第18师团。日军以之为核心,组建了51000人的青岛要塞攻击军,由神尾中将担任军长。同时吸取日俄战争中旅顺攻击战经验,为攻陷要塞而特别组建了临时攻城炮司令部。下辖野战重炮第3联队与3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共计装备攻城重炮和野战重炮各48门。其中包括日军1912年最新研制的四五式240mm攻城炮以及三八式150mm榴弹炮。
  英军也派出了1个英国本土营和2个印度步兵连,共计1390人的陆军参战。一支以远东舰队旗舰"凯旋"号战列舰为首的海军分队也同时抵达。
  海对岸的德国人也早已嗅到了战争的气味。在英国宣战的前一天,德军就在胶州湾开始了布雷作业。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卫队也被紧急调往青岛,整个使馆只保留了40名警卫。青岛市还组织了105人的市民义勇军,最终凑出了4900人的兵力。青岛港内则有部分滞留的德军舰艇与少量远道而来的奥匈帝国海军部队。
  但这里毕竟是德国苦心经营10年的要塞。他们以俾斯麦山为中心,建有5座永久性堡垒。每座堡垒都有2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并配备了2~5米深的断面壕沟与超过6米宽的铁丝网阵地。堡垒内部还配备了200-400人不等的守备队及40挺机枪。整个堡垒群的铁丝网长度超过6公里,并一共埋设了450枚地雷。
  自动隐身的第五国
  就在四大列强的部队,正围绕胶州湾积极备战的时,北洋政府的态度却与列强们截然相反。著名的《申报》早已察觉到中国必然卷入这场战争。在1914年8月1日发表名为《欧洲战电》的时评,称全欧如果开战,则青岛颇为顾虑。后来又在8月6日发表的《欧洲战事与中国》,劝诫中国政府不要忽视世界大战的影响。
  德国方面因为东亚舰队主力已经离开,所以准备与北洋政府秘密谈判,归还胶州湾。但日本也为了能够在战时放心使用胶济铁路而积极游说北洋政府,称占领青岛之后,会将之归还给。同时还恩威并济的进行威胁,迫使中国政府放弃了对德谈判。中国政府自知无力对抗列强。最终宣布"局部中立",像清廷在日俄战争的表现一样,将青岛附近50公里区域划为列强交战区。
  但日军并不满足于这区区50公里的交战区。9月2日,日本青岛要塞攻击军在渤海附近的龙口登陆。因为暴雨和龙口河洪水泛滥,日军花了24天时间才完成登陆并抵达即墨。10月6日,日军攻占济南与潍坊火车站两大枢纽,基本控制了胶济线铁路。
  到9月20日,第二批日军在仰口海岸登陆。7天后,日本海军第二舰队抵达崂山。英军也从天津启程开赴崂山湾,并于9月25日前往即墨。一场牵涉4个国家的战役,就此展开。
  天空与海洋
  9月27日,英日陆军抵达拱卫青岛要塞的浮山、孤山前沿,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第二舰队也趁势迂回到了青岛要塞的后方,与德军炮兵爆发了激烈的炮击战。"周防"、"石见"、"丹后"、"冲岛"与"见岛"这5艘日舰,配合英军"凯旋"号发射了超过800发炮弹。胶州湾内的奥匈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和"黑鼬"号炮舰也对日本陆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随后日军野战重炮第3联队的24门三八式150mm榴弹炮,与海军重炮1中队的4门重炮也加入了战斗。德国海军陷入了绝对的火力劣势,最终有1艘巡洋舰、3艘炮舰和1艘大型鱼雷艇战沉。
  9月28日,岸上日军自也在凌晨三点左右,借着夜色掩护,以两个中队的兵力向浮山发起突袭。但仅仅30分钟之后,他们就被德军发现。随后一直到5点30分,蒙蒙亮的天色提高了能见度,日军才终于确定了位于悬崖上的德军主阵地。
  虽然阵地上的德军只有58人,但在短短10分钟之内,佐藤嘉平次少校与接替他的冈千太郎大尉就先后战死。日军士兵们也因德军重机枪和地形劣势而陷入了苦战。双方一直激战到了午时12点,日军在大股援军的火力压制与重炮队直接支援下,才终于攻占浮山阵地。日军共阵亡24人,超过100多人受伤。
  9月29日,英日联军完成了对青岛要塞的合围。日军"周防"号与英军"凯旋"号战列舰开始炮击德军俾斯麦炮台,拉开了英日联军总攻击的序幕。德军也以平均每天1500发的炮击频率予以还击。
  无线电、航空侦查等大量新技术被应用于炮击战中。日军的青岛要塞攻击军中,共计有9架飞机,空勤/地勤人员超过300人。双方甚至还爆发了东亚历史上第一次空战。
  日军早在9月5日就出动"若宫丸"号水上飞机母舰与3架"莫里斯•法尔曼"水上飞机对德军进行侦查和袭击。而青岛德军仅仅只有2架"陶伯"飞机,其中1架还因为弗里德里希•穆勒斯科夫斯基中尉的失误而在8月坠毁。
  10月13日,普吕肖夫中尉在飞行中遭到了日军4架飞机的围攻。日军飞行员不断用手枪向他开火。但德国飞机拥有100马力的充沛动力,远胜过日本"莫里斯•法尔曼"的70马力功率。因此日军围攻了快2个小时,也无法将之击落或者包围。最终普吕肖夫中尉爬升到了3000米高度,摆脱了日本飞机的围杀。在整场战争中,日军航空兵共计出击86架次,发射900发枪弹。投放炸弹44枚,也被德军射中59发。
  绝望中的突击
  日本陆军不再像1904年旅顺战役那样猛冲猛打,而是对围攻战术进行了更新换代。通过加强炮击的手段,做到逐步推进。因为他们心里明白,青岛要塞孤立无援,陷落仅仅只是时间问题。德军初期尚能组织350人的突击部队发起反击。但随着士气与后勤的消耗,就只能一边儿炸毁炮台和起重机等设备,一边向着内圈的青岛逐步后退。
  10月17日,青岛德军司令部向港内的S-90号大型鱼雷艇下令,让其向上海方向自行突围。17日19时,这艘老迈的鱼雷艇悄悄溜出了胶州湾的海面。
  S-90号是一艘1895级大型鱼雷艇,满载310吨,配有三具450mm鱼雷发射管,由布伦纳艇长指挥。0时15分,这艘船突然发现了远处有一艘日军战舰。根据大小和烟囱判断为一艘轻巡洋舰/海防舰,这正是封锁胶州湾的"高千穗"号。
  显然布伦纳舰长并不甘心这么默默无为的离开胶州湾,他下令低速迫近日舰并标定鱼雷射击诸元。当迫近到500米时,艇长下达了开火命令。两枚鱼雷以15秒间距先后发射。随后在300米距离上,第三枚鱼雷也破膛而出。
  尽管日军哨兵及时发现了鱼雷发射时的火光并第一时间吹号示警,但一切都为时已晚。第二枚和第三枚鱼雷,先后命中"高千穗"号舰首和舰尾,并引爆了搭载的补给用鱼雷。剧烈的爆炸将轻巡洋舰彻底撕碎。在100多米高的盛大烟火中,271名日军官兵与舰同沉,幸存者只有13人。
  S-90号随后急转,高速脱离战区。虽然一发碎片打伤了舰体,但这位老水兵还是顽强的撑到了黄海上的非交战区。后来一次触礁让其彻底无法航行,德军水兵们只好弃船上岸并引爆了S-90号。他们被中国巡防部队发现后,抵达了德国驻南京领事馆,最终返回了祖国。
  传奇英雄
  10月31日,英日联军向德军中央阵地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已经弹尽援绝的德军绝望的炸毁了重炮、起重机与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等多艘舰船。然后如同困兽般的进行了最后的抵抗。
  战至11月7日,俾斯麦山在内的5座堡垒被全部攻陷。德国胶澳总督迈尔•瓦德克海军上校带领着1350名德军残部向英日联军投降。而那位以1打9的普吕肖夫中尉,则提前带着重要文件与瓦德克上校的儿子驾驶"陶伯"离开了青岛。他在距离青岛250公里处的地方迫降并烧毁了飞机,随后开始了一段比战役本身更传奇的逃亡。
  瓦德克先是在上海遇见了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外交官的女儿向他提供了伪造的瑞士护照。随后他辗又转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回到了欧洲。1915年,他在直布罗陀被英军逮捕,并押往英国本土的战俘营。但他机智的乘坐一艘荷兰商船逃脱,成为了整场战争中唯一从英国本土战俘营逃脱的德国军人。最终他回到德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同波澜壮阔的欧洲战场相比,青岛战役只是一场渺小的战役,小到可以装进口袋里。德军只有210人阵亡、150人病死。日本陆军倒是有349人阵亡、1459人受伤。英军更是只有16人阵亡。
  这场战役牵扯到的5个国家也分别走上了各自的不同道路:
  英国在4年的苦战之后,暂时捍卫了自己的世界霸权。
  尝到对抗列强的甜头的日本,为日后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加速前进,做好了心理准备。
  德国远东殖民地与后来东亚舰队的覆灭,则成为了第二帝国崩溃的缩影。
  始终参与战役,却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奥匈帝国,在大战后寿终正寝。
网站目录投稿: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