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新生来说,等待录取通知书时又多了一份期待,因为"手写录取通知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传统,已在该校坚持了10年。(7月17日北京青年报) 在一个数字印刷时代,数千份录取通知书,分分钟就能打印出来,而陕师大仍然使用这种"笨"方法,让十几位老教授辛苦一周才能完成,其"特异"之处,近些年备受媒体关注。 对此,有人点赞,有人表示无感。点赞的认为,这一方式传承了传统文化。笔者以为,单单一份毛笔字通知书,恐怕很难上升到所谓的传统文化,新生也很难因此就爱上毛笔字。其实,"毛笔字通知书"更可贵的地方在于坚持了十年,正如陕师大所言,这是坚守,更是心传!老教授们用笔端为学子传递的情怀和温度,无疑就是这所学校的精神与文化。 人民日报发微博称:"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唯一的东西很珍贵,却难以持久,难以成为经典。 为了给新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些年,很多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玩起了花样,比起了创意。但问题是,创意也需要有度,不应该为了创意而创意。去年,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撞脸",引起了网友的争议。且不说双方之间有没有抄袭,暴露出的录取通知书同质化问题就值得一说。如果学校不能明确自身特色、优势和传统,就难以体现真正的创意。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的门面之一,这就要求它不能年年都变化,每年都搞创意,必须坚守某些特色,使其成为经典,成为自身的标志。 不仅通知书,高校的专业设置、校训等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文化的大学,它的特质一定是由内而外逐渐体现出来的。毛笔通知书就是这样一种体现,值得点赞。以管窥豹,相信这所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