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 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 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 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 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关于这些 "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 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 自生自灭。 据古籍记载,明末"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 清康熙年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这 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末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 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 大茶、黄大茶。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 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 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 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 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 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 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 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 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 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 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 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 去也曾有少量生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 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 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 态环境宜茶。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