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翻拍剧非常多,很多资料显示,《狼殿下》其实也是一部翻拍的剧,而它的原著小说是明晓溪所写的同名小说。但是,实际上这部小说其实并不存在,明晓溪的作品里面并没有这样一部小说,所以这些其实都不是真的,这部剧应当是原创的剧本,不是翻拍剧。这在现如今翻拍剧大行其道的时候,也算是有一种不一样的剧情了。 1.创作背景 在陈玉珊制作的影视剧中,除了《兰陵王》外,其余均是现代剧。陈玉珊之所以再次选择古装题材,是因为她喜欢历史,便选择了一个发生在五代十国后梁后晋的真实故事作为《狼殿下》的历史背景。 该剧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陈玉珊表示剧本已做了两年。剧本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地将"狼"的概念融入东方英雄体系。以"狼" 到"人"的人性成长主题,跳脱出西方"狼人"传说所涵盖的恐惧与贪念,而"野性"也为东方侠义精神注入了更狠烈更有冲击力的元素。 在故事中,"狼"的概念也从致命野兽衍化出了致命爱情的含义,不会淡化责任与矛盾,也不会出现只为爱情存在使得爱情中的两方看似相互平等其实缺乏主动抗争力的设定。《狼殿下》以渤王和摘星的纯真爱情为切入点,构筑了乱世中的权谋与人心,两人错别八年,这段爱情没有因空间的离别而走散,从青涩懵懂变成了挚爱笃信,却再次因为政治上的争斗而面临"心间"的离别,是相互为战还是并肩而立,也是故事留下的悬念与爱情课题,可谓:"最好的时候遇见你,最坏的时候再见你。" 2.剧情简介 唐朝末年,梁王朱温篡位称帝,建立后梁。后梁奎州城主马瑛之女马摘星(李沁饰),结识了自小生长于山林间的野少年(王大陆饰)。不谙世事的野少年为救幼狼遭到追杀,失足坠崖,被朱温收为义子,封为渤王。 十年后,渤王偶遇并救了摘星。他心动于摘星的聪慧与勇敢,摘星也发现,出身草根的渤王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却依然保有着天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感。在摘星的感化和支持下,渤王反对苛政、扶助百姓、匡扶正义、阻止兄弟相争,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 虽然此后也有过争执和误会,但是二人始终怀揣良善之心,坦诚相待,不离不弃。在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之后,渤王和摘星秉持善良和正义战胜了各种危机与挑战,最终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3.唐朝末期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清源、北汉、武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清源、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