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是当年彭端淑提的问题。"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是他的答案。那么,学中医有难易乎?答案是一样的。努力学,必将马到功成;不努力,终将功亏一篑。在学中医之前,是要有一些准备的。 第一、信仰 做任何事情,信仰都很重要。比如读书,你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光耀门楣?是为了扬名立万?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样的道理,你为什么要学中医?为了挣更多的钱?那你可能跑错片场了。为了光宗耀祖?那你也选错方向了。但如果你是要"济世活人",自然是对的。如果你说想学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那自然也没问题。如果你说要中医之崛起而学医,那就太好不过了。 第二、古文 学中医最好的方法是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是第一步。中医典籍都是古文,没有一点文言文的功底是很难读懂中医古籍的。所以古代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古代的秀才都是精通国学的,起码对四书五经是有过研究的,那自然对古文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古时候,文字是繁体字,但现代人很多人都不认识繁体字,但是要学好中医,真正的上乘典籍还是得看繁体字,那才是最原始、最本真的语境。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学好中医,没点古文功底怎么行?不认识几个繁体字怎么行? 第三、背诵 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有背诵的能力,理解记忆是不行的。有很多内容都是要求背诵的。西医对于解剖的位置、对于疾病的发生机制,不背诵怎么行?中医的中药药性、方剂组成、穴位位置、伤寒论条文、内经条文,这些不背诵是不行的。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方剂记忆中的趣味记忆法,值得学习。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中医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滚瓜烂熟的,所以大声朗读和默写,有助于快速记忆。不要期望有捷径,学中医的路,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第四、坚持 三分钟热血,我想谁都会有,但一曝十寒是很多人的通病。中医典籍的文字一点也不亚于古代经典文学,古代文人,可谓是"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要想学有所进,学有所成,必须"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这些看起来就很难,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估计在这一关就被打掉了。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成长的必经之路,然而从理论到临床也是有个过程的,浅尝辄止是万万不能的。对于中医的学习,是永远也没有止境的,即便国医大师们,都在不断学习,因为疾病变化总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唯有终身学习,才能提高综合实力。所以要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一定要坚持住。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吗?"稳住,我们能赢",坚持就是胜利。虽然坚持了未必胜利,不坚持肯定不会胜利。 第五、求证 学中医必然要学习古籍,但是古籍并非百分百正确。别说古籍,任何书籍都不可能百分百正确,这也就有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所以在学习古籍时,首先要敢于大胆设问,敢于质疑,追求真理没有错,我们对古今文献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敢于设问,敢于质疑,这是科学精神,但是要小心求证,寻求真理。记得王安石当年看了一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当时也是年轻气盛,说这句诗肯定是写错了,于是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经过了很多年之后,王安石四处游玩时,才发现有一个地方有一种很奇特的鸟,总是在月明当时时鸣叫,当地人称它为"明月鸟",当地有一种黄颜色的小毛虫,特别喜欢待在花心。这时候,王安石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首诗是没写错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质疑没有问题,但要小心求证,一定要多求证,反复求证,不要轻易盖棺定论。正所谓"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很多学问,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学医时你看《黄帝内经》是一个样子,学医三十年,再看《黄帝内经》,将是另一个样子;学医五十年,再看《黄帝内经》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学中医,要懂得求证。 第六、慎独 《中庸》里有一句名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对于学中医的人有啥关系呢?这种精神很重要,是任何一个医者都应该遵守的,无论中医西医,都要有这种精神。 在古代,男女大妨,中医给女患者把脉都需要给女人的手上放丝巾,但对于外科疾病,是需要观察局部的,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慎独精神,想入非非者或许有之。在现代,对于一些疾病的体格检查,有时候需要触碰到患者的隐私位置,如果是给异性检查的话,医者没有慎独精神,很多事情都很难说。 所谓君子坦荡荡,但并非每个学医者都是君子,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拥有慎独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第七、悟性 学中医能不能成长,成长的有多快,全凭悟性。这与西医不一样,西医不需要悟性,只要娴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再加上勤奋,就可以成为名医。但中医却更需要悟性。 在清代,叶天士是当时声名遐迩的大医家,有一天他在家写医案,突然有人请他去看病,是个产妇,当时已经经过与叶天士齐名的薛生白诊治过,没见产下。叶天士看了薛生白的诊治方略,发现没问题,即便是叶天士自己,也会这样开方用药的。思之再三,发现此时已是秋天,于是将薛生白方中的竹叶三片,改为梧桐叶三片,奇妙的是,产妇很快就分娩成功了。后来薛生白还以为叶天士是巧立名目,没想到叶天士是这样解释的,梧桐叶秋天而落,叶落纷纷不就是瓜熟蒂落吗?而竹叶虽然四季都落叶(实则四季常青),但它的落叶没有独特性。这样的运用,其实就是悟性使然。有悟性,才能将中医思维发挥到极致。 第八、博爱 俗话说"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学中医需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古代很多名医大家,都是博爱、博学兼具的人。《孝经》有言"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博爱就是"大医精诚",博爱就是"人道主义"。 古人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很容易做到,兼济天下就没那么容易。"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是博爱;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也是博爱。 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博爱是一种能力,做不到最好的,做好更好是可以的。力所能及的去践行,一步一个脚印。 第九、精诚 对于学中医的来说,不仅仅需要医术精通,还需要医德高尚。这正如药王孙思邈所写的《大医精诚》那般,既要有高明的医术,以及勤加练习的终身学习理念,又要有将患者视为亲人、将患者的病痛视为自己的病痛的诚意,以及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的精神。 综上所述,中医并非所有人都能学的,要入中医门,这9项基本功,还是要具备的。如果这9个方面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就先等一等,再自我修炼一阵子,自测一下符合要求了,再入我中医门,走好中医路。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