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就要统筹大学生职工人才资源,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环境,畅通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人员岗位交流、培养通道,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职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工教育;大学生职工培养;模式 为加快"人才强路"战略的实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满足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职工的培养模式。 一、加快改进铁路大学生职工培养模式动机 多年来,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职工的培养,路局人事管理部门也经常组织大学生管理经验交流。随着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兴路"战略的加快与推进,如何加快对大学生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铁路各岗位适应的人才,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重视。目前,很多单位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一般是见习(观摩学习)一年,期满定职后即从事管理工作岗位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内容局限于单位见习生产岗位、一般管理岗位等,培养缺乏目的性,使用多为论资排辈。就大学生培养管理层面而言,传统的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蜻蜓点水"等诸多弊端,没有真正发挥培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比如,因传统的见习制度,缺乏灵活性的管理制度,论资排辈的使用制度等,严重地阻碍着大学生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人单位大都是按固定的模式培养,大学生职工也只能"循规蹈矩"的成长。 二、加快改进铁路大学生职工培养具体实施 (一)适应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以主动性、合作性、开放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大学生职工有辩证思维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不喜欢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特点。在培养上必须与大学生职工的特点及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相适应,这是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首要原则。培养内容既要有业务知识,更要有能力培养;培养的目标既要有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更要有技能人才。业务知识一般可以通过岗位见习、观摩等方式来获得,为能力培养打基础;能力培养通过在生产岗位、技术岗位等顶岗作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热衷于动手实做的要往技能型人才方向培养;技术性人才要多在技术性强的生产岗位和技术管理岗位上培养。 (二)多样性原则 所谓多样性指的是培养形式多样化。培养可以采用见习、以师带徒、挂职锻炼、"压担子"等多种形式培养。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个人特点采用一种适应的形式,或几种培养形式相结合。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可采用"见习期"的形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全面了解单位的生产工作情况,熟悉人员、环境等;需要重点掌握某项生产作业情况、提高业务能力的人员可采用挂职生产岗位的方式来锻炼培养,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融入到工作中去,尽快掌握生产作业技术等。 (三)反馈性原则 有目的的培养是在单位的指导下,大学生通过自身能动的学习工作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能力,不断循环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培养反馈作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一个培养阶段的结束,也贯穿于终身培养的各个环节。反馈不仅仅是为了评定培养的成绩、效果,更应注意培养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用人单位要认真地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有关目标、方式、方法,反馈给大学生,以便他们及时纠正自己的偏差,实现单位的培养目标;大学生也应及时反馈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是否使用、感受等信息,以便单位修订培养目标。这是双向的反馈、沟通过程。 三、加快改进铁路大学生职工培养具体模式 (一)侧重"操作技能"培训 业务知识培养着重于对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結合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的形式可根据培养目标、岗位的特点,有选择的使用见习、以师带徒、业务考试等形式。见习就是大学生对单位主要生产岗位进行学习、观摩,通过实践增强理性认识。一般大学生的见习期为一年,见习期满后,通过以师带徒等方式进行顶岗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同样是学习,由于参与了动手实践,负有一定责任,也是大学生参加工作兴趣较浓的时期,学习效果明显较好;经考核,顶岗作业后,他们的待遇也和其他职工一样,工作积极性较高,这是大学生丰富、强化生产业务知识的最佳阶段。 (二)侧重"工作能力"培训 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进行生产指挥,办理货物承运、到达作业,调车作业计划编制工作等,要将"纸上谈兵"式的知识培养为"真刀真枪"式的实干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所掌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用单独顶岗作业、挂职锻炼、从事管理工作等形式来锻炼、培养。 四、规范完善改进铁路大学生职工培养机制,激发用人活力 (一)拓展"引才"渠道 坚持抓好主专业毕业生接收工作,健全大学生早期培养、继续锻炼制度。积极探索非运输业急需人才的社会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二)优化"用才"机制 积极推行岗位管理,破除制度壁垒,畅通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互通渠道,切实做到"庸者下、能者上",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三)营造"留才"环境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向脏累苦险领域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缓解艰苦地区留人难的问题。在用人上注重艰苦地区工作经历,营造重能力、重长远的用人导向。提高骨干人才岗位待遇,激发全员学技练功热情。 大学生职工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成败,培养模式是否与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相适应直接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因此,我们将重点在大学生职工队伍信息化建设、平台搭建、管理考核、配套制度、作用发挥等方面再下功夫,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职工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全力把这项事关创建"内实外美、平安和谐西铁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