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成绩出炉。这几天,各路媒体的重要版面都被各地"状元"占据,不少学校也都扯出大量横幅,各式各样的"喜报"满目皆是,证明本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的各类数据在大大小小的滚动屏上轮番播出。学校如此热衷自我标榜,宣扬高考成绩,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动机?看似功利的行为背后,是否也有苦衷? 吹嘘高考成绩有点俗 曹书德 这几天,高考放榜了,满世界是"状元""第一""高分率新突破""一本率创新高""均分占鳌头"之类的喜报,看得多了,笔者的感受就一个词:俗不可耐。 笔者想问这些以"辉煌的高考战绩"自我吹嘘的教育者:当你拿"状元"和前几名的姓名和分数公开炫耀时,你是否想到全年级还有几百上千没被你炫耀的学生是怎样的心情?你是否安慰了未能考出正常水准的学生?你是否知道落榜学生及其家长心中的滋味? 目前的高考仍未走出"一考定终身",偶然性太强。拿"状元"来说,假如全省有30万考生,其中少说也有300人具备这一实力,之所以花落你家,一是学生本身确实有禀赋,二是机运好,千万别吹成"我校教育的成果"。 还有,即便是被你当作荣耀吹嘘的上了本科一批或者本科二三批的学生之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如意,他们或许因为差两三分不能进入理想学府,或许不能进入最心仪的专业。对这些学生,最应该做的是个别地分析情况,对其发展提出具体建议,怎么能把在这儿读了三年的学生当作一个个"数据"? 笔者还想问这些用"高考喜报"自我吹嘘的教育工作者:这个"喜报"到底想证明什么?给谁看?答案恐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是想通过这个"喜报"平息未考好学生和家长的怨气——"原来同学们都考得棒棒的,只有我拖了学校的后腿";二是把竞争对手(招生有共同范围的学校)压下去,证明"我校"才是教学成绩更棒的,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三是呈报给主管领导,希望领导高度赞赏"我校"的教育成就。 其实,中学普遍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宣传以及招生中的恶性竞争感到深恶痛绝,可同时又挖空心思吹嘘自己贬低别人。这其中受害最大的当属高三的普通教师,他们一方面要追求学校专为毕业年级设置的微薄的奖赏和荣誉,另一方面又要为创造高考中超越别人的"亮点"而耗费精力,劳累身心。 仅以高考分数评价学校优劣本是社会上不懂教育之人的偏见,学校自己却用"喜报"的方式迎合这些人,而且流行这么多年,实在是教育的悲哀,这一恶俗理应得到革除。扬弃"恶俗"以后的学校,在得到孩子们高考成绩后,应该由孩子所信赖的老师一对一地,或祝贺他的努力得到了阶段性的回报,或告诉他"你的付出得到了运气的眷顾",或指导他选择到愿望与分数匹配的去处,或开导他消除因成绩不如意导致的郁闷…… 总之,教育者应该针对学生个别化的情况或祝福或赞赏,或激励或安抚,引领学生把高考作为自己人生的课程来体验和学习,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而绝不是一味媚俗。 别将人生的逗号"句号化" 三九木 可以确定的是,用高考"喜报"来装点门面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暴露出的是学校对教育极其狭隘的认识。可这种现象依然每年按时出现,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我并不认为学校的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可他们依然这么做,显然有其"苦衷"。 首先是上级部门的行政考核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高考成绩无疑是上级部门考核学校及其领导的最重要指标,"唯数据论"的考核理念下,依据对高考成绩的分析,可以简易而又明白无误地得出各所学校的优劣,进而在未来各种评比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如此重压之下,各个学校当然需要千方百计寻找自己在高考成绩中的"亮点",以最突出的方式上报给上级行政部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中等以下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出不了"状元",上线率也难拔头筹,媒体报道自然就少,最后只能"自力更生"地"自我展示",力争在气势上夺人眼球。 上述这种考评方式还会将压力下移,每一个教学班、教研组、科任教师都要承受考核压力。当前,很多省份取消了学生成绩排名,却又转化成了对班主任、科任老师的"精确"排名,所有教育参与者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不得不选择更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无论各种教学理念、教育思维讲得多响,无论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活动搞得多有声有色,"分比天大"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最终还是占上风,并影响着整个教育秩序。在这种教育秩序下,所有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地指向对应试能力的追求上,这其实也是"应试教育大旗不倒"的根本原因。 同时,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让他们只能这样做。高考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依然是很多考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因此,高考"喜报"就成了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方法。一方面,学校通过发布"金榜",可以减少未考好考生及其家长对本校教学质量的质疑,进而降低自己教育教学的责任承担;另一方面,学校张贴"喜报",最希望吸引的群体无疑是大量面临填报志愿问题的中考考生,"以成绩说话,借以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来学校就读,以期‘名利双收’"应该是很多高中学校热衷发布"喜报"的直接原因。学校张贴"喜报",迎合的是众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畸形期待,在教育业逐步转化为"服务业"的今天,家长对学生分数的执着追求也是当下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出于怎样的无奈,"喜报"针对的受众并不包括本应最受重视的学生。对于没考好的学生而言,"喜报"必然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二度伤害",而对考好的学生而言,当看到自己成为了学校的招生广告代言人后,心中的滋味也难以言说吧? 高考本应该是学生人生的逗号,可各式各样的"喜报"无疑将其做了"句号化处理",过分强调阶段性教育的功利价值,必然会消解整个社会对教育终极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