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这是现在的教育部门的热点话题,也是提高我国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强调对学生要六大解放,从"读死书、读死书"中走出来,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研究身边的化学问题,并学会健康生活、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一、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化学的乐趣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何控制污染、如何减少汽车尾气、化肥工业与人类粮食的危机等一切都富于化学"生活化"的主题。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现象,把化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你能举出几个例子说明生活与化学相关吗?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調动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踊跃发言,由人们的衣食住行、谈到医疗保健、由交通工具到"神州八号"的升空史实、由垃圾食品谈到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由环境污染到环保等,学生的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翅膀已经放飞,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精彩。因此,教学时,教师用生活中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课堂更精彩。 二、引导学生多观察,养成多看、善思、质疑的习惯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勤动手、多观察、善于思考、学会质疑等学习品质。如: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动手实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学习氧气的作用时,让学生点燃一根火柴后吹灭,用带火星的火柴靠近氧气的集气瓶口时,熄灭的火柴杆又重新燃烧了起来,让学生观察后总结氧气的助燃作用。再如:在学习《物质在水里的分散》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在三个玻璃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然后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启发学生解释和总结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在水中加入泥土、粉笔头、食用油等时,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提出问题:洗衣粉能去除衣服上的污渍、洗发剂可以洗去头上的油脂,这是什么原因?这样步步质疑,学生会有兴趣去思考、探究、讨论、实验、分析等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方式。 三、组织学生多动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死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死记硬背,短时间内可能更快捷、更有效,省时省力,课堂又好驾驭,学生危襟正坐,井然有序。其实,时间一久、随着知识的增多,死记的东西逐渐被忘却的现象不足为奇。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并亲自观察,会记忆良久。如:镁带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如果学生不亲自做、观察,直接看课本记忆,恐怕对于颜色"白"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如果亲自点燃了一条镁带,近距离观察镁带的燃烧过程和结果,想忘记都难。 四、延伸课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是为了应用,在教学中,应将课本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由课堂到课外,到生活实际中拓展知识、延伸知识结构,同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实现"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加强环保意识是初中化学课的一大主题。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环保意识。如:汽车尾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害。因此建议人们出门少开私家车,以减少这种气体的排放,使空气少些污染;在学习《水和溶液》时,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匀及严重污染等情况,提高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也让学生明白保护水资源、不污染水资源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以便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外方面袋乱飞、生活垃圾随地丢弃等现象,讨论这种种现象该如何根治,从而做个环保小卫士。再结合当前热门话题:低碳生活。组织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与低碳生活有哪些格格不入的地方,列举出自己和家人、朋友、同学等低碳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学会一些有关化学的知识,也应该结合实验现象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由现象分析本质,多做实验,通过实验、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相关的化学变化,在玩、动手做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简言之,让化学课"生活化"是化学课的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