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基于济南市技师学院的教学实践,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的培养模式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2009年,笔者学院在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的培养模式。各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年来,笔者学院在探索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交替、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的培养模式。从总体上看培养效果很好,但也存在着层次较浅、结构较松、深度不够的问题,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现校企共赢。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学院从2008年开始推行工学交替,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生对自身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快适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认识不到顶岗学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对待企业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工学交替前抱着美好的理想,但到了企业,面对重复、机械、比较枯燥的工作内容,不能接受,离岗现象比较多。
  二是学生责任意识不强,易出安全管理事故。学生到企业后,要独立工作,作息跟着企业进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少了学校的约束,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会出现安全事故。
  三是部分家长对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不理解,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在学校学习,所以有不少家长不同意组织工学交替。
  四是学校工学交替培养方案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学校不能明确工学交替期间的教学内容,对培养计划不够明晰,工学交替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随意性较强。
  五是企业往往考虑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学校教学的需求,忽略对学生培养,有时很难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
  六是企业不能一次性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实习,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企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院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针对工学交替实施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2012年学院制定了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办法。学院教务处对各系部实施的工学交替担负管理责任。各系部主任是实施工学交替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系书记是实施工学交替管理的监督人。
  各系安排的工学交替,由各系部提出工学交替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系部主任签字同意,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各系部选择的企业,要有合法的资质,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社会声誉好。选择的工作岗位要与专业对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每天顶岗实习时间及劳动强度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确保企业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住宿和饮食),并提供适当生活补助及人身保险,确保学生切身利益。对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要本着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进行,由学生写出申请,家长同意签字后,学校方可安排进行工学交替。
  各系部在工学交替的管理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工作,加强与企业有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及时妥善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各系的工学交替活动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后方可进行。
  学院在管理中除提出以上要求外,还进一步要求各系完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将工学交替纳入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学院对工学交替提出的管理意见,使各系的工学交替工作进一步规范,促使工学交替良性循环。
  四、各系在工学交替管理中的亮点
  笔者学院从2008年开始实施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实施数年,基本上呈良性循环,一方面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各系在工学交替实施的几年中,不断总结经验,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1.采用"跟进式"管理,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汽车技术应用系在工学交替的教育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质量为目的,指导教师全天候跟班到企业,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由于汽车专业工学交替安排企业较为集中,系里要求专业教师全天跟班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在公司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岗位学习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解答学生实习中的专业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汽车技术应用系的跟进式管理不仅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实岗操作的能力。汽车技术应用系近几年将到企业顶岗带学生作为一种制度,在教师中推行。近五年来,学院汽车专业的一体化教师比率己超过70%。
  2.建立实习管理小组,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信息技术系各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工学交替企业比较分散,每个企业安排学生数量较少。面对这种情况,信息系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日渐加强。每个企业为一个实习小组,小组组长每天向带班教师汇报学生的工作情况及心理状况。小组长负责在企业召开每周的小组会议,总结一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实习日志,并将情况向带班教师及时汇报。教师每周与企业沟通,帮助学生协调解决与企业存在的分歧。信息技术系通过发挥班干部作用,建立学生实习小组管理模式,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3.实行导师制,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角色的转换,学生在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从学校到企业,心理跨度巨大。对顶岗角色的转换不适应,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面对这些问题,电气工程系采用了导师制。校内系里为每位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5名学生的心理疏导、日常管理,定期与学生通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工作情况,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导师定期到企业走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企业导师着重指导学生岗位技能、企业文化、质量及安全标准等,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导师制的推行,规范了工学交替中的管理,有助于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关注学生健康,保障学生权益
  在工学交替中,化工工艺系和化工机械系注意对企业环境的考察,选择企业时,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每次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保证学生的利益及安全,并征得家长同意后进行。规范的管理保证了近五年来未出现一次安全事故。
  工学交替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直接留到了企业,成为企业的骨干。学生们说:学校不但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存。
  工学交替是建立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由于企业的不同、生源素质不同,工学交替背景下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可能还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困难。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奋力开拓,协调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力量,不断创新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网站目录投稿: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