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杂著。三十二卷。清顾炎武撰。始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为亭林先生。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昆山、嘉定等处抗清起义。后遍游华北,搜集所至之处的地理风俗,并联络同道以图复明。晚年居华阴。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撰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域志》、《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录》未分门目,大体按类排序。先论哲学,再论政事,续论科举,后论民俗、天象和地理。 第一至第七卷主论经文。其中一卷着重论三易、卦象和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二卷论及帝王名号、家族、舜典、地理考证、史实等。三卷论诗。四卷考证《春秋》。五卷主要包括礼、医、乐、民俗。六卷讲礼制。七卷讲忠恕、孟子、天道和经文。第八卷至十二卷论政事。其中八卷论行政规划、官职。九卷论官称和用人之道。如《人材》、《保举》、《部刺史》、《知州》、《知府》、宗室等篇章。十卷论土地、商人管理和征税。十一卷论计量、货币。十二卷论财用、俸禄、建筑和水利。 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十五卷论礼制。其中包括民礼、丧礼、祭礼、丧娶、家法等。十六、十七卷论科举。包括制度的形成、历史延革、级别的设制、科目设立、考举规则、防蔽及官位授予等。第十八至二十四卷论艺文、名义。包括古书考、朱子定论、文人写作的风尚和文人称谓。二十五卷论古事之真伪。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后几卷分论杂事、兵事、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和杂考等。 《日知录》崇"经世致用"思想,又注重实证,归纳经验,提倡创新,立论至当。在哲学上,发挥张载思想,以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所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游魂为变》)又强调事物的具体性实在性,以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此,对程朱、陆王两派均有批评,以为"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物,……"(《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因此而带来国破殃民的结果。对于"格物致知",撰者的解释是,致知,即"知止","物"是"君臣、父子、国人"等伦理关系。另外又说:"以格物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末矣。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致知》)而对于治学,首先以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即"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文须有益于天下》)。在方法上,则提出要"能求放心,然后可以学问。在政治上,撰者强调民主平等的思想,以为君主不是至高无上的,"是故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周室班爵禄》)同时,"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同上)因而君权要靠"立民"才能立足。 《日知录》于作者生前由其弟子潘耒整理刊刻。清人阎若璩为此作了订正。现版本主要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江潘氏遂初堂刻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锦江书院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另有《日知录集释》和《日知录刊误》二卷、《日知录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作。同治八年(1869年)述古堂刻本。今有该集释的影印本和排印本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