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灵的朝圣者浅析马语者中安妮的形象


  《马语者》曾获金球奖,导演用温馨浪漫的情调与缠绵悠长的镜头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风光旖旎的自然,温情脉脉的人性,善良顺服的骏马,和含蓄婉约的爱情。但在浪漫的画面中,无处不透露着人与人、人与马、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导演对这些的独到思考。
  影片由一次意外展开叙述,格雷丝因为骑马发生意外,不仅失去了朋友,被截去了右腿。她的马"朝圣者"也受了重伤,对周围极度恐惧,成了一匹疯马。母亲安妮为了能使意志消沉的女儿重新振作,不远千里找到了被人称为"马语者"的汤姆。在那个远离喧嚣的西部小村庄里,汤姆分别为"朝圣者"、格雷丝和安妮找到了与心灵沟通的钥匙,而安妮也为汤姆的所作所为而心动……
  整部影片中,安妮一直以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出现,或者说典型的形象特征代表了这样一类都市人,隐忍好强的性格甚至可以让人们忽视他们的性别。而"朝圣者"和格雷丝仿佛是一条线索,可以看成是安妮扣问心灵,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隐喻,是安妮坚硬内心的化身。当人们的心灵在激烈的竞争中,只余下麻木知觉,他们的确比真实的伤口更显得狰狞可怖。而同时,这也是导演对生命关怀的一种思考与体现。
  影片的开始即以流畅的剪辑描述格蕾丝的梦境。一匹漂亮的马奔腾在无边的雪野上,晨曦辉映出它优美的线条和奔腾的姿态,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美,象征着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暗示了这是安妮后来一路往西部朝圣心灵,努力追寻并找到的理想的状态。也是很多人梦想达到的境界。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喧嚣的大都市,高压的生活,快速的节奏,紧接着是格雷丝的灾难,医院和报社里的人情冷暖,这些都让安妮心生恐惧,也迫使她去自我发现,探求生命的意义。于是她独断地带着女儿和马匹开始了西部之旅。
  当她们踏上寻找汤姆的旅途,横穿美国时,导演叙述的基调由冷变暖,给我们展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生意盎然的草地,安静唯美,远离尘嚣,甚至连收音机里放的都是些悠闲的琐碎。但车上的安妮,却急促不安,表情凝重。愤怒、争吵、丢下女儿独自离去,这些都是因为来自城市的压力。途中的古战场成为矛盾的一个小高潮,随着与牧场的逼近,画面鲜亮起来,两人的心情也逐渐平和,影片也随之凑起轻快的音乐。牧场是一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世界,开阔、和谐、友善、安宁、温馨。从城市到牧场,是安妮心灵的朝圣之旅的开始,也体现了都市人对心灵家园的渴求与追寻。
  接下来,影片当中安妮与格雷丝、汤姆的几次谈话,成了安妮寻找自我和朝圣心灵的证明。或者说是安妮一点一点地放松自己,朝生命理想状态迈进的所必不可少的过程。
  汤姆是理想的化身,"帮助马解决有关人的问题",嫌弃城市"太小"而"逃到"牧场。辽阔的牧场,温顺的马匹,自得的生活使他激情四射,处处迸发出生命的火花。他的善良与平和,他对亲情的关爱,对爱情的阐释,对马的解读,以及对自然的理解,都给来自城市的安妮以巨大的冲击。他教格雷丝开车,可以在毫无驾驶经验的小女孩的车里悠闲地闭眼休息。他邀请安妮骑马,和她诉说往事,帮她放下绷紧的神经,打开心扉。他两次看见安妮抖脚,问她能不能安静地坐着哪怕一分钟,安妮回答说:在纽约如果想安静的坐那么长时间,就会被淘汰。这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必须这样。他找到安妮内心真正焦虑和恐惧的原因,她不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女强人。她也不是一个生来冷酷地只会说不的女人。她13岁的时候了也常常会去看历史遗迹,12岁的时候父亲离她而去,近乎绝望。她的心,只是在城市的喧嚣中自发地包了层保护性的硬壳。
  影片中穿插的两次安妮与格雷丝关于生命意义的两次谈话,也可以明显得看出安妮心境的变化。在纽约的家里,当格雷丝向安妮诉说想结束"朝圣者"和她自己时,安妮只是感到窒息,于是面色凝重地跑去开窗透气。而母女两人在农场再度说起"意义"这个话题时,她已经懂得抱住女儿,告诉她,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当我父亲死了,我当时觉得我失去了一切,我会一直孤独下去,可是我有了你……可是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你变成了一个多么出色的女人,他们都明白。此时此刻,她不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母亲,她是女儿身边最亲近的人。两颗迷失已久的心灵终于又靠在了一起。  、
  安妮找到一个自由的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也变得和谐。心灵之旅虽然走得很辛苦,但是貌似也很圆满,故事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但是安妮和汤姆的矛盾却隐隐地出现了。
  寂寞是可怕的东西,寂寞是可耻的东西,可它偏偏如暴风暴雨在某个时候向你侵袭而来。找到自我的安妮,爱上自由的生活,也爱上了自由的汤姆。
  这个时候,是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还是理性地克制?影片的结尾。安妮趁着汤姆去备马鞍的空当快速地开着车子离开了。汤姆骑着马,在山头,看着佳人驰骋而去。也许是西方哲学思想使然,仿佛理性才是完满,所以影片的结尾显得非常平和,理智与责任终于击败了荷尔蒙分泌的临时错乱。艾利丝笑了,家庭归于辑穆,牧场重归平静。
  自此,安妮完成了她的心灵朝圣之旅,也终于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我。
  导演通过"朝圣者"、格雷丝这些暗线来帮助塑造主题人物安妮,以抚慰"朝圣者"和格雷丝的心灵伤害来隐喻安妮的心灵朝圣,从而进一步地表现对生命的关怀与意义的探究,达到灵与肉的统一,温婉平和,却不失张力。
  心灵沟通是本片的一大主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人的自我面对。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安妮与格雷丝之间。自从发生意外以来,格雷丝的性格阴郁偏激,什么都站在安妮的对立面,这其实有很深的渊源。从影片中不难发现作为杂志主编的安妮是一个典型的事业成功女性,她性格坚强,责任心强。然而她的这种工作上的强势给她的家庭带来了隔阂,与丈夫越来越缺少共同语言,与女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当格雷丝发生意外后,这种囤积的矛盾一次次的爆发,母女之间的裂痕在增大。而这时安妮却表现出了女人该有的软弱与无助,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无能为力。旅途中的争吵使母女二人面对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牧场上的生活和治疗"朝圣者"的过程使她们慢慢融洽,最后当格雷丝重新骑上"朝圣者"时,母女之情得到了圆满的结合。
  二是安妮与汤姆之间。刚开始安妮为了不耽误工作希望汤姆能来城里为她医治"朝圣者",可被汤姆拒绝了。于是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和马来到了遥远的蒙拿山。这让汤姆很惊讶,在他的眼中安妮是个勇敢的女人。在牧场的共同生活中,安妮由刚开始的隔阂,慢慢地成了牧场的一员,与汤姆也渐渐熟悉起来,由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变成了彼此倾诉的关系。安妮不再是那么强势,她的坚强外表下其实是无助的软弱、疲倦,而汤姆在强壮的身体里也有着一颗温柔而不失淳朴的心。他们彼此了解,彼此吸引,最后相爱。
  人与自然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人与马,即格雷丝与"朝圣者",汤姆与"朝圣者"。古希腊人认为马是海神波塞东的影子,是神恩赐给人间的礼物,然而在人与马的历史中,马成了人的工具。格雷丝是爱"朝圣者"的,她不理解在意外之后 "朝圣者"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她,不让她靠近,不让她抚摸,她看不到"朝圣者"在想什么。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汤姆,他是"马语者",驯马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爱,懂得对马像对自己深爱的人一样柔声细语。他在驯服"朝圣者"时并不是强制,而是让"朝圣者"回归自然,在茫茫的牧场中寻求一份平静,而他只在一旁默默关注。正是这样"朝圣者"渐渐接纳,主动靠近汤姆,他们是彼此的平衡和接近,双方都是主动者,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影片最后格雷丝在汤姆的帮助下重新碰触到了"朝圣者",久久的抚摸是人与马的靠近,是彼此的心灵交流,是一个接纳的过程。
  人的自我面对可以说是本片的一大出彩之处。安妮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中,作为一个女人不得不坚强,甚至强悍起来,竞争心理、社会压力使她"在哪儿都睡不好",可是在牧场的日子里,在与汤姆的接触中,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她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我,内心无法平息的漂泊感使她孤独与无助。汤姆的出现似乎成了她生活的清新剂,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生活方法,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并且通过自己的生活在帮助着别人。她被他吸引了。汤姆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或许感情到他这个年纪已经谈不起了,他再也受不起伤害。可是当面对安妮这个已婚妇女,他还是诚实面对了自己的感情,他爱她。然而他们的感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感情,虽然是发自内心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自我面对,自我反省,自我选择,站在情感的十字路口踟躇不已时必须作出困难而坚定的道德选择,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家庭。最终两人还是回归到了各自的世界。在坦诚的自我面对,勇敢的自省自觉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信心。
  看完影片除了心灵沟通,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立和融合。安妮一家是城市文明的代表,汤姆一家是乡村文明的代表。刚开始两者格格不入,说到牧牛,安妮想到的是两种牛排的区别;在驯马时,安妮开始也是一味地追问进度,这体现了城市文明的经济性和快节奏性,时间、效益是城市人的追求。牧场的生活代表了乡村文明的平和、宁静、自然和随意。随着安妮和格雷丝对牧场生活的渐渐融入,这两种文明也在慢慢结合,寻求彼此的平衡点。
  电影《马语者》通过抚慰挽救一只极赋灵性的动物——马,逐渐揭露人类的矛盾,人性的弱点,我想不仅是马需要马语者,或许我们人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需要"人语者"。
网站目录投稿:凡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