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走去嘉兴巴金祖籍在嘉兴上


  2019年5月,央视电影频道集中重播了一批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其中就有故事片《英雄儿女》,这部优秀作品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影片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毛烽编剧,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关怀下,化悲痛为力量,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电影中王成手抱点燃的爆破筒,高喊"向我开炮!"纵身一跃,与侵略军同归于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宣扬了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王芳在哥哥牺牲后,饱含感情唱出的《英雄赞歌》,不仅传遍军营,鼓舞了志愿军,还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十多年以后,再次重播和重温这部电影,仍然具有爱国主义的感染力。巴金小说中塑造的王芳就是一个活泼可爱、有点"粘人"又很要强的女孩形象,让上辈人一直"宠爱"到了现在。
  巴金为特等英雄赵先友(王成原型)雕像题词
  在嘉兴人眼里,除了对小说和电影的关注外,始终把巴金先生视为本乡本土的老乡,对他感觉特别亲切。这是因为,巴金先生祖籍是在嘉兴,他有亲戚生活在嘉兴,有血脉关系;他曾两次来嘉兴祭祖,还特别喜欢吃"南湖菜"。就像树叶与根。2008年嘉兴市民选出的十大南湖名人中,并不出生于嘉兴的巴金居然位列其中,还排名靠前,很出人意料。
  嘉兴月河南廊下(据说巴金的伯祖后代曾居住在这里)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生于成都,祖籍嘉兴。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中篇小说《灭亡》时的署名,渐渐地替代了原名。他的字"芾甘",出自先秦《诗经》:"蔽芾甘棠",意为可爱的甘棠树。
  甪里街的"仰甘亭"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文史专家获知巴老祖籍在嘉兴的信息后,就开始寻找线索,历经整整三年的不懈追寻,终于找到巴老在嘉兴的堂侄、堂妹及堂妹的女儿,通过踏访、考证确定了巴老祖上自清朝前期起就世居嘉兴,祖屋的原址在甪里街,可惜被毁于太平天国战乱。
  甪里街一角
  如今,甪里街经过拓宽改造,已是一条市区连接城东几个乡镇的主干道,在靠近西段的民丰造纸厂旧礼堂(现为民丰医院)对面,甪里塘河岸的绿化带里,当地有关部门于2001年在此特地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取名"仰甘亭",表达敬仰芾甘(巴金)的心意,同时特指巴金祖居的位置就在附近。亭子边有一棵粗壮的香樟树,葱绿清香,我曾经问过一位在树下锻炼身体、住在附近的老者,据他说,这棵树树龄至少有80年以上,他小时候就有了。亭子周围地上铺设磨石子方砖,还砌筑了一块湖石,守立亭前。
  位于甪里街的《仰甘亭》
  亭旁一块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刻有简短的介绍:"文学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据巴金曾祖父李璠撰《先府君行略》:李介庵(即巴金高祖李文熙),浙江嘉兴人,世居甪里街。嘉兴市民敬仰巴金,故建‘仰甘亭’,以志永念。嘉兴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立,辛巳年夏。"
  一座八角亭,成为一处地标,能让后代记住一代文学大师的祖籍之地;嘉兴人民与这位大师同根相连。
  长纤塘边石雕像
  在城东秀水桥畔、芦席汇的对岸,一座巴金石雕像矗立在河岸边。整座雕像是一组石雕与亭子的组合,石雕上,巴老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茶杯,石桌上放着一叠书本,他扬着脸,微笑着看着眼前的乡亲,似乎在打着招呼,旁边几张石凳正是招呼朋友的座位。不远处,河岸边是一座六角亭,亭匾上书写"随想"两个字,意蕴他晚年的著作《随想录》。甪里街的"仰甘亭"和这里的"随想亭",遥相呼应,点出了两处巴老与嘉兴关系最紧密的地理位置。
  把雕像和"随想亭"建在这里,也有特殊的意思,这里是长纤塘从东而来的入口。
  从巴老的高祖那一辈起,家族分成两支,一支仍居住在嘉兴;而另一支则离开嘉兴,迁往四川,巴老就出生在四川。太平天国战争时,李氏在甪里街的祖屋被战火烧毁后,族人又在塘汇镇重建了李家祠堂,从此塘汇的李家祠堂便成了李氏亲族联系的纽带。有族人到东南沿海来,必定要转道来嘉兴,去塘汇李家祠堂拜祭祖先。
  下篇请看《巴金与塘汇"李家祠堂"》。
  写于2019年11月20日
网站目录投稿:怀曼